谭慧编著的《中国译制电影史》以时间为轴,完整梳理了我国译制电影的一条发展脉络:从萌芽时期”外国电影在中国的译制发端”,到起步时期”新中国译制电影的诞生与快速增长”,再经过十年的蛰伏期,迎来了”佳作纷呈的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最终由于电视等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走向了衰落,而在新时期,随着网络的兴起,进入了对译制电影传统的突破与丢失的多元时期。
本书从记录片与历史传播这一全新角度探讨记录片理论与实践。探讨纪录片影像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记录片影像的真正性与历史品格的分析,对记录片的创新、欣赏、批评都会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并提出建构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大众书写历史。其内容包括五章,对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分类、摄制技术等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本书的出版对编导类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学习都有价值。
本文献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部大型纪录电影文集,辑录文章70余篇,约110万字,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篇幅属发表或公开发表。本文献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纪录片的起源与历史、导演与作品、方法与技巧、理论与美学、电视与纪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中外兼收,译介居多;影视兼顾,以影为主;古今兼谈,史论并重。另外,书后有百余种纪录电影参考资料索引。 纪录片是高深的艺术门类。正如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的那样,虽然我们把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但纪录片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纪录片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艺术,具有其他片种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就当今的电视台而言,制作或播放的纪录片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其节目水准的重要标志。
在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有许多诗意而富于洞见的哲学表达,极好地阐明了当代图像与人的关系。 《图像的肉身》中的思考邀请我们踏上一条非常规哲学(a-philosophie)的道路,在生活的体验与反思中寻找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共存”。这是哲学有待完成的任务、是思想本身的任务,它引导着我们不断从当前体验世界的方式出发,对其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它是梅洛-庞蒂哲学为我们留下的疑问和挑战,也是这一有待完成的思想给予我们极大的财富。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梳理了百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进程,论述中国电影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流变,揭示不同时期或地域中国电影创作的风貌、特征与得失,对百年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潮进行、深入的研究。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中国影视化装界的一个难以的经典。影视化装专家杨树云以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化装为案例,从化装前对原著的资料查阅,与红学专家、民俗专家进行人物分析,进而定位每个人物的化装风格,到主要人物的化装细节、化装故事,本书都有详细的介绍。《装点红楼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穷究其源,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使这本书更专业、高端。本书还有大量精美的绝版图片,大都出自作者之手,与影视剧照和截图不同,值得所有红迷和化妆迷珍藏!
《中国电视史:1958-2008》是一部媒介史领域的专著,对中国电视业半个世纪(1958—2008)变迁与演进的历史展开了性的研究。作者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与话语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电视与社会现实、日常生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对这一强大而富庶的大众媒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之间的勾连与互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全书共六章,对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作序。
《电影海报艺术史》以110个专题和579幅图片从创意和商业的角度介绍了海报的设计、风格的发展、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商业在电影海报发展中的作用等,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一个多世纪的电影海报发展史。这部结合了电影、艺术和商业的图文书,以经典海报串起电影史的图像记忆,以经典案例为设计师展现海报设计潮流,对电影主题、电影类型、地区电影、艺术潮流等进行专题呈现,并对设计师、导演、演员等具体案例进行专项研究。翻开本书犹如走进赏心悦目的画廊,大开本和全彩印刷呈现出的绝佳视觉效果将为读者开启一段迷人的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