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 2006 年是香港电影被普遍认为不景气的十年,但“银河映像”却在此期间建立,并一枝独秀地成长为个性鲜明且分量十足的电影制作品牌。 《银河映像,难以想像》是对银河映像那十年的回顾。全书以“银河映像十大电影”为骨干,在每部作品的单元下,有电影介绍、电影人访问和专业评论三部分,书后并附银河映像十年的完整片目。本书视野开阔,撰文者包括大卫·波德威尔( David Bordwell )、彼得·里斯特( Peter Rist )、杰夫·史密斯( Jeff Smith )等国际知名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以及香港多位资深影评人如李焯桃、李照兴、舒琪等,阵容鼎盛,文章涉及电影的形式、美学风格、导演比较及电影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专访人物韦家辉、杜琪峰、刘青云、任达华、刘德华等更是银河映像十位中坚,为影迷及香港电影发烧友们还原不同影片的创作生态。
本书以意大利影片《Malena》(《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原名《玛莲娜》)为范本,针对电影的摄影和录音两个专业学科在电影创作中的交互作用,围绕电影创意构思、语言表达、技巧运用等要素,采用整部影片各个场景从头至尾、循序渐进的解读方式,阐述影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融合,剖析经典影片的思想主题、艺术内涵、技术元素、审美价值和欣赏情趣的影音构成机理。本书横跨摄影、录音和剪辑领域,贯通声画复合制作,对于影视专业师生、影视从业人员和影视研究人员,具有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
角色表演和脸部表情是让一部动画生动起来的关键因素。《拒绝呆板——脸部建模和动画制作》包括脸部的基本知识、嘴部的动画和建模、眼睛和眉毛的动画和建模,另外还有综合练习部分,其中包括组装头部、骨骼控制、挤压与拉伸等。《拒绝呆板——脸部建模和动画制作》不是一本软件的操作手册,而是介绍决策方法、评估环境效果的方法,以及选择表演的方法。《拒绝呆板——脸部建模和动画制作》在讲解中以Maya为主要软件,但介绍概念时不涉及软件,读者可配合任何三维软件使用。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创建表情动画的方法,并且学到相关的实践知识。《拒绝呆板——脸部建模和动画制作》适用于动画师及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使用。
在电视还没普及的年代,电影的拍摄计划一般都由制片主任或副导演制定。影视统筹一职,是直到电视连续剧开始风靡万家时,才应运而生的。连续剧庞大的拍摄工作量要求更为细致的分工、更有条理的计划,需要有专人来安排布置。这就为影视统筹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导演部门的创作诉求与制片部门的商业诉求之间的矛盾,需要有专人来调和化解,则为影视统筹的出现提供了主观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摄制组开始单设统筹职位,并从项目管理机制更为成熟完善的港台地区邀请专业统筹到大陆传授经验。本书分上、中、下三篇,详细介绍影视统筹学的基本概念与实际应用。
《电影、社会与观众》是一本电影社会学著作。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文化产品,一种社会话语实践,也是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实践,电影叙事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也同时被现实世界所建构,电影与社会之间这种互为建构的存在关系,使得有关影像叙事的话语研究,所关注的不仅仅只是银幕可见之影像,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可见的影像话语背后,那些不可见的一整套社会运作机制。《电影、社会与观众》主要从电影作为工业机构、社会机构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机构这三个方面,阐述电影文本与社会泛文本,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黄德泉著的《民国上海影院概观》对于各具体影院的沿革考查主要基于它们在上海《申报》上所刊登的影片预告以及相关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当然也并不于此。故其重点内容为民国期间曾经在该报上出现过的在上海当地所开设的各影院之沿革情况,并略及它的前世或今生。本书呈现方式以史料为主,兼及考证,又实地考查,图文并茂。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生态电影”的一组论文。中国生态电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入的论文或是对中国生态电影整体发展态势的梳理和研究,或是对具体电影作品的美学意蕴和艺术手法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生态电影的理论研究。
《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是把新纪录电影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别于直接电影流派的西方纪录片美学史上发生的重要美学转型而加以研究的。研究的大致思路是在纪录片发展史中梳理出新纪录电影如何从直接电影中破茧而出的过程;重点研究新纪录电影的基本美学特征、七位重要的新纪录电影导演及其代表的当今最主要的几大新纪录电影类型;分析了在西方新纪录电影发展的同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现象,新纪录电影对中国纪录片的作用和影响。
作为电影的后产品,电影和电视拍摄基地在电影产业链上的产业整集效能正在呈现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从经济学的园区经济集聚经济等理论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影视基地在功能和拓展上的可能性,并就中影(怀柔)基地、横店基地、无锡基地和威海,两部影城各自不同的发展,区域经济地位、特色、经营等方面分析了前景,指出存在的问题。
本书从记录片与历史传播这一全新角度探讨记录片理论与实践。探讨纪录片影像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记录片影像的真正性与历史品格的分析,对记录片的创新、欣赏、批评都会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并提出建构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大众书写历史。其内容包括五章,对新闻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分类、摄制技术等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本书的出版对编导类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学习都有价值。
拍摄纪录片,就是花时间深入事物其中、寻找故事核心的事。纪录片创作者创作出令人难忘和愉悦的影片,从而带领我们见识到我们原本没有机会认识的人,或者向我们展现我们原以为非常了解的人的不同侧面。的纪录片创作者或者我们环游世界,或者向我们展示事物的多面性,这些都是会改变我们一生的旅程。本书通过对15位纪录片导演、摄像师、剪辑师与制片人的采访,分享那些经典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背后故事。同时,这些纪录片从业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成长的感悟与经验。《纪录片的艺术》适合所有影视专业师生、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纪录片文化感兴趣的人。如果你想从事纪录片拍摄,本书将会让你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