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电影观念”的角度切入,对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进行了一番梳理。书稿既集中介绍了每个时期占主导的电影美学观念,以及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电影学派和风格的形成,同时又对影响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概述。在讲述电影观念时,作者不仅仅是作一般的介绍,而是在引出观念的同时,对每个时期的电影现象和理论热点又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评述,所举例子鲜活有力,引人入胜。由于视角的不同,本书的结构也出现了创新之举,如作者把电影观念史分成六大阶段,从最初电影萌生时期,到当今空前多元的观念,中间经历了许多曲折、嬗变、否定之否定,不断地丰富扩展着关于电影的认识。作者将历史上出现过的种种电影学派、思潮、运动,如欧洲先锋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等等,都用观念的冲突来解释,读来与一般电影史不尽相同,有较重的理
《东亚电影导论》2011年曾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以拓荒性的史论之作”填补了东亚电影研究的“缺憾”。这次是对原著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充、增补基础上的修订版。该书以国别电影为经,以比较研究为纬,全方位地梳理东亚四国电影的发展走向,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电影思潮与流派,对一些代表性的导演和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剖,并对东亚四国电影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探讨。全书条分缕析,疏密有致,资料翔实,点面结合,史论兼顾,在资料的爬梳和理论的建构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学术眼光和功力,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部对东亚电影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史论著作。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梳理了百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进程,论述中国电影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流变,揭示不同时期或地域中国电影创作的风貌、特征与得失,对百年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潮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书是日本电影评论家山根贞男在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去世后,根据小川生前在各地的讲演录音整理而来。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章,讲述了小川摄制组织从拍摄学生和农民的抵抗运动起步,到拍摄稻谷、村庄,拍摄农民的心灵世界这一转变和成长过程。书中还描写了小川在生命的几年,对亚洲纪录片现状的忧虑,以及对亚洲导演的期待。这是一部电影大师的心灵史,尤其对亚洲的纪录片工作者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本书从展陈对象和内容出发,探究从信息传达、体验互动和多点整合的角度研究展陈设计。从全新角度和更深层次研究展陈设计背后应该被关注的内容。并且,根据不同类型坏境的展陈特点和需求,探索不同的展陈方式与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实际设计项目作为案例,分别研究具体展陈对象的设计需求,体现全面的信息传达与展陈体验。
《谢晋电影选集》的战争卷包括《红色娘子军》、《啊!摇篮》、《高山下的花环》三部电影。这三部电影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 《红色娘子军》讲述的是我国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党代表洪常青和吴琼花为首的娘子军与地主、恶霸南霸天以及海南岛上的国民党中央军之间展开的殊死斗争。从南霸天南府逃出来的满怀深仇大恨的女奴吴琼花在巧遇党代表洪常青后加入娘子军,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下从一个只想报私仇的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有勇有谋的红军指挥官。吴琼花在洪常青牺牲后挑起党代表的重任,领导娘子军前仆后继,击退国民党的多次围剿,队伍不断壮大。 《啊!摇篮》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撤离延安时八路军一支小分队护送延安保育院的四十多名革命的后代撤退到太行山区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有着深重苦难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