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概念”电影,是一种兴起于好莱坞的20世纪70年代,具有极强吸引力创意的商业创作模式,因其简单鲜明、引人注目、极具可营销性的风格样式受到电影市场的推崇,渐渐在美国电影的创作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电视史:1958-2008》是一部媒介史领域的专著,对中国电视业半个世纪(1958—2008)变迁与演进的历史展开了性的研究。作者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与话语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电视与社会现实、日常生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对这一强大而富庶的大众媒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之间的勾连与互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全书共六章,对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作序。
本文献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部大型纪录电影文集,辑录文章70余篇,约110万字,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篇幅属发表或公开发表。本文献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纪录片的起源与历史、导演与作品、方法与技巧、理论与美学、电视与纪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中外兼收,译介居多;影视兼顾,以影为主;古今兼谈,史论并重。另外,书后有百余种纪录电影参考资料索引。 纪录片是高深的艺术门类。正如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的那样,虽然我们把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但纪录片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纪录片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艺术,具有其他片种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就当今的电视台而言,制作或播放的纪录片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其节目水准的重要标志。
本书是作者从事电影动作设计二十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迄今为止该领域从业者的一本专业技术论著。全书从《绣春刀》《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创作实践出发,揭秘武打动作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用电影的技术指标分析整个动作电影制作的流程和依据,如动作设计与镜头拍摄、后期剪辑、音效制作的关系,并深入探索武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武戏中的戏剧性冲突、武戏与文戏的结合、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为读者讲述毫无保留、真实质朴的心得体会。 n 书中还介绍了动作领域的行业生态,回溯了华语动作影人“西行”闯荡好莱坞、欧洲的幕后故事,以及作者与吕克 贝松、杰森 斯坦森等海外影人的合作经历。 n
《新媒体艺术》是一本前卫性的图书,经过多次扩写和修改,以客观的态度讨论和评价了国际上影响力的艺术家从埃德沃德·卖布里奇到罗伯特·劳申伯格,从比尔·维奥拉到皮皮洛蒂·瑞斯特,真实这些艺术家的开创性作品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艺术的构成。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生态电影”的一组论文。中国生态电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入的论文或是对中国生态电影整体发展态势的梳理和研究,或是对具体电影作品的美学意蕴和艺术手法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生态电影的理论研究。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生态电影”的一组论文。中国生态电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入的论文或是对中国生态电影整体发展态势的梳理和研究,或是对具体电影作品的美学意蕴和艺术手法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生态电影的理论研究。
马晓翔博士花费数年心血的专著《新媒体装置艺术》终于面世了,除了她本人,恐怕没有任何其他人能体会到这么多年来的求学煎熬之困苦,潜心钻研之艰辛,以及学术丰收后的快慰。本人在马博士选题、开题和答辩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参与该课题的研讨和交流,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也亲眼见证了马博士围绕该课题完成博士学业和专业实践的整个过程,也常常被她认真治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打动。新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都是现代艺术比较前沿或者先锋的艺术思潮和表现形式,它们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需要用特定的空间场地来展示的媒介艺术,也共同表现出艺术家与接受对象之间的某种互动和体验的特征。它们之间也有的差异,如果将它们归纳为环境艺术,区别就在于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从媒介手段上来说,两者又往往不拘一格,相互交叉,很难一
王扶林导演是中国电视剧艺术“人”,是中国电视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我国电视剧艺术的艺术家。说他是中国电视剧艺术“人”,是因为他不仅是中国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也是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搬上屏幕的导演,不仅是部报道剧的导演,也是位将戏剧小品搬上电视的导演。说他是电视剧艺术的艺术家,主要是从美学意义和史学意义的两个方面而言的。就美学意义而言,王扶林先生导演的《敌营十八年》开启了中国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电视连续剧时代,导演的‘87版《红楼梦》、总导的《三国演义》已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具有美学意义的“高峰”。就史学意义而言,为其导演之剧作,中央电视台在河北正定县开启了中国影视基地创作模式,被誉为“建设了中国家影视基地,是文化兴县的重要举措”。2017年是’87版《红楼梦》播映30周年,为此,有关部门还就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