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动漫编剧完全学习手册》作者为资深编剧,以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创作经验,总结出了系统学习编剧的方法和要点。全书分为“动漫编剧概述”、“动漫编剧要点”和“动漫编剧系统训练”3个版块,通过具体的故事剧情配合剧情图片进行讲解,提炼总结角色设定、场景设定、对白设定、结构设定等技术点,并且提供了完整的策划思路、策划方案、策划实例,方便读者在学习的时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 《动漫编剧完全学习手册》适用于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学生和有志于动画创作的学习者,也可供广大动画爱好者阅读研习。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观念的变化与时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条件及其嬗变转换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电影的本体性认知,是在跨学科和多纬度语境中,不断获得审美能动的变化,构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内涵。 本书采取以时间段落为纲的通史方式,根据中国电影发展过程演进划分为十章,梳理在不同阶段表征电影审美文化的创造、传达和接受的话语活动,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全书视野广阔,线索清楚,照映全面,语言深入浅出,说真话,记实事。 作者力图以求是精神治史,还原历史真相,充满主体性的现代气息的贯注。全书以电影作品、电影人、电影市场与传播为轴,从电影传入中国及早期无声电影制作活动写起,一直到21世纪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历程,向读者展示中国电影过去、现在的一幅全景画卷。
“黉门对话”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专家主题论坛。黉(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校等说法。“黉门对话”以学术性、对话式、跨学科、互动型为基本原则,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嘉宾,参与对话交流和互动研讨。2015年10月30—31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报告厅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主持,来自中地、美国、中国等地的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音乐史、文学史专家二十余名齐聚一堂,聚焦于宋代的艺术和文化,以视觉材料(绘画、雕塑、建筑、考古出土物等)为线索,就美术史、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之间的学术问题,进行彼此之间的学理、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延伸艺术史视野,探究历史情境的呈现方式与解读渠道。
《电影之声:电影音效师访谈录》包括了对27位音效师的访谈,访谈内容涉及电影音效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并试图展示电影音效从工作室时代到当代生产模式的发展历程。各位音效师还谈及了与好莱坞导演的合作情况,以及《星球大战》《终结者2》等重要电影的音效制作过程。
广播剧——听的艺术此书对其纵向的历史、横向的艺术特征和意境的营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诠释。书中的文字是作者多年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提炼与凝聚。其理论的全面性、创见性、实用性、系统性皆赋予了本书极强的时代特点。
这几年,除了做学术研究,黄老师还承担了很多其他的工作,比如为厦门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多方奔走,争取资源;担任厦门国际动漫节的评审专家,为福建省艺术馆“艺术扶贫工程”撰写报告文学。很难想象,这么多的额外工作,他怎么还可以出那么多的成果!而且在学术研究之外,黄老师还出了很多“杂”书。2016年,黄老师出版了一部《厦门百景千联:滨海文化旅游札记》,这部书以厦门历史上所流传的“大小八景”、近年来所评选的“新20景”和“新24景”、在各种全国性评比(如“A级景区”“美休闲乡村”等)中入选的景观等为依据,选出“厦门百景”予以评价,这“百景”样貌,还可以通过随附的扫描获取,形式非常新颖,深受读者欢迎。而这百景,黄老师或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都是自己到现场去观看、拍照。他还搜集了一千多条
在中国电视艺术史的艺术梳理中,由许婧著作的《中国电视艺术史》对主流电视节目、电视剧、电视纪录片进行艺术分析和比较研究,贯穿以下三个含义:艺术、审美品格、大众文化。其中,由于电视剧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重越来越大,本书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电影作为档案》内容简介:自从电影发明以来,人类的历史便有了活动影像的记录,以活动影像为实质的电影成为人类继文字发明以后的一种革命性的档案形态。《电影作为档案》力图在传统上居于理论统治地位的电影作为艺术观念之外,挖掘电影的另外一个几乎始终被艺术观念掩盖起来的维度,即电影作为人类活动原始记录和人类记忆传承工具的档案属性。这种属性甚至比电影作为艺术更加靠近电影的本质,并且也是电影作为艺术而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点。《电影作为档案》主要从辨析电影档案与电影艺术档案两个概念的差异入手,来考究电影档案概念的根源并展示其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前景,搭建起作为电影研究与档案学之间一个交叉学科——电影档案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档案》也详细讨论了与这个陋题关系模糊的图书馆博物馆的电.影
这本书是基于青年学者田莹多年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关于电影改编内容与方法、形式与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中英双语专著。学人关于改编研究涉足尚少,落后于国际学界的步伐。而本专著的研究对于从文学到电影的转化及其文化价值的重构作了进一步地明晰、对当代中国影人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有非常实际的作用和价值。
本书以情绪为线索,借鉴现代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以及演员与角色三个主要方面入手,探讨和研究情绪在影像表意及其接受之间的规律。对于这一规律的研究,无论是对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还是对于影视产业化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影音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共分八章,前四章侧重于从理论上理清影音翻译所承受的种种制约,后四章侧重于从语料上推演出有效的影视翻译制约化解策略与方法。具体而言,章着眼于影音翻译全局,对影音翻译进行了概念界定、类型划分、构成要素分析及影音文本基本属性分析;第二章分从中外翻译理论研究、语言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及影音译制行业实践等角度探讨了影音翻译的标准问题,进而明确提出了《影音翻译的策略与方法》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影音翻译中的翻译制约与应对策略;第三章着眼于影音翻译的主体、客体与载体,阐述了影音翻译所承受的内部制约;第四章着眼于影音翻译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阐述了影音翻译所承受的外部制约;第五章针对影音翻译各种制约,基于相关翻译方法论研究成果,对常见的影音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与整合;
在香港乃至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上,动作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自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深深影响了世界商业电影的创作。本书通过探讨香港动作片具有形式美感的动作本身及其种种电影化的呈现方式,从视听风格、情境设置、文化逻辑、接受心理、风格流变等多个角度予以考察,对“东方暴力美学”这样一种电影美学风格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探讨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香港动作片在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机制等方面的独特况味,系统归纳了其与百年中国电影商业美学传统的承继发展关系。
本书通过追溯1978年以来华语青春电影的产生、发展,考察电影与电影之外部“语境”的关系,以“规训”和“认同”为理论框架统括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构设与主题呈现,探询其中所展现的现代性主体之建构策略,呈现当代华语青春电影在不同地区的碰撞、交流以及逐步汇聚合流的过程,以期从现代性的角度提炼一种基于中国本土讲述的、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的特质,进而对华语青春电影正在发生的变化、将要面对的问题予以尽量全面、深入的理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