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罗素所著《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 日本现代性)》讲述了作为最多产、尊敬的日本 导演之一,成濑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 1967年间,拍出了89部电影。成濑是一位片厂导演, 以不超支和按时完成电影拍摄而闻名。在他漫长的电 影生涯里,他执导了风格各异的情节剧,在调子上秉 持一种非凡的连贯性。他的电影,或根据文学作品改 编,或根据原创的剧本拍摄,背景大都设定于当代的 日本。成濑的许多电影属于“女性电影”。它们以女 性为主角,描绘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 们的生存境况。尽管成濑或他的电影观众都不认为她 们是“女性主义者”,然而他的电影却一再地强调( 如果不说是挑战的话)了日本社会的僵化的性别标准 。考虑到围绕着成濑电影的复杂的历史和批评议题, 对导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跨学科的方
《经典电影十八讲》从17位导演和数十部经典电影作品切入,大致从五个角度展示影片精读的基本方法和解读策略,讲述电影语言语法的应用,同时通过解读实践引导读者学习当代电影理论的捷径。本书在深入剖析电影文本的基础上,直面影片所隐含的文化中关于“情感结构”等问题,尝试处理“情感结构”中种种幻象与真实,讨论主体性的呈现,切断电影理论自身历史和现实的脉络,还原它们在东西方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中的原初位置。
收录8位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家近年来发表于三联《爱乐》杂志、《看电影》和诸多文学杂志网站等的爱乐聆听文字和古典音乐随笔,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3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本书从身体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电影女明星身体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对百年电影女明星进行了重新梳理,将百年历史归纳为时段:早期中国电影女明星与新中国电影十七年与电影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女明星。从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影像到早期中国电影女明星与上海的都市现代性生成之关系,再到30年代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局势动荡电影女明星的群体分化和意识分流,1949年后新中国电影十七年时期和十年时期政治话语对女明星身体的祛魅和改造,以及新时期以来以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电影女明星在变革时代的处境与无奈。最后从家国天下与视觉消费的角度,解读了百年中国电影女明星作为男权文化附属物的第二性身份,和身处消费主义社会作为视觉消费对象、欲望载体的主体沦陷处境。指出百年中国电影女明星的身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 1896-1937》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专著。全书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都市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书中通过诸多电影文本的解读、电影生产机制的分析,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电影与文化工业、明星机制、都市发展等的联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作者考察了之前忽视或遗忘的诸多影片,重新解读了部分经典,并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本书已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的经典之作,曾于2012年在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本次出版进行了若干文字修订,并增加作者访谈等三篇附录文字,更为完整呈现作者近些年对于上海电影文
本书采用编年体例撰写,依时间为序,将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所发生的电影活动的各种大事尽量搜罗,逐一记述,分目收录。只要和民国电影有关的资讯,尽可能全面搜集录入,由此勾勒出民国电影发展的概貌。本书既以民国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份,再注中国传统阴历年份。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民国电影发展线索为选择标准,更以有助于了解民国电影活动的脉络为依据。所记史事,一般只做客观记录,不加评论。书后附录有民国时期电影制片单位、电影报刊、摄制的电影一览表,还有五种索引方式,便于读者查阅。
《经典影像丛书: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常规、美国的生产常规、艺术家和艺匠、影片的作者、作者和作品、电影和语言、电影与语言、几点说明、影片影像和语汇表达形式、景框和它的限定元素等。
这是一本粗略讲述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的书。 本书的有关武侠电影的历史,将要从1920年初期开始讲述。将会涉及中国大陆、香港两岸三地的武侠电影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即: 阶段:二三十年代的武侠电影,主要生产基地是在大陆的上海,这一时代的武侠电影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武侠故事的传奇性,因而不妨称这一阶段为中国武侠电影的“传奇时代”。 第二阶段:四五十年代,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逐渐由上海转往香港,这一时代武侠电影——以粤语电影“黄飞鸿片集”为主要代表——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武侠的正义,不妨称这一阶段为“侠义时代”。 第三阶段:六七十年代,主要生产基地是在香港,后来也有一部转向台湾,在电影史上,这一阶段常被称为“彩色武侠新世纪”,武侠电影的观念和技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特色是
吴海勇编写的《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尝试从宣传战的视角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的历史,力图揭示白色恐怖下左翼电影运动发生与存在的奥秘,着重论述了党领导电影工作的组织建构与运作过程,并对1933年中国电影年的左翼丰收、捣毁艺华公司事件后左翼电影对文化“围剿”的抗争、左翼影评的理论建树、“软硬之争”爆发的特殊情境,以及《八一宣言》发布后左翼电影力量转向国防电影运动等,进行史脉梳理与真相还原的努力。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的过往有新的历史评估与经验总结。
《未完成的叙事:中国当代电影叙事风格研究》所进行的电影叙事风格研究,是以电影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为依据,对叙事电影形式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将文体叙事学的理论范畴应用于电影的本体与装置分析中,以期以一种电影形式美学的视角梳理当代中国电影文本。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成就令人瞩目,拍摄出了涉及近四十个民族的二百余部影片。本书是1996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金鸡电影节“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文集。全书收入中国各族电影工作者、专家、学者的三十余篇角度新颖的论文,从民族学、电影学等方面进行研讨,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历史性回顾及现状的宏观性思考,研究问题,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展望未来,综合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成果。
由李清所著的《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史》对整体的中国电影改编史研究是系统的、连贯性的,从电影进入中国的初始,一直延续到21世纪,横跨了一百多年历史,其中不仅涉及具体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还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嬗变和阶段性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究和总结。另外,本书还涉及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学社团和流派的研究,比如早期的“鸳鸯蝴蝶派”社团、“左翼”文学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