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创造角色》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演员自我修养》之后的重要作品。《演员自我修养》提出了其戏剧表演体系中的众基本概念,阐述应如何正确理解戏剧艺术,旨在引导演员通过发掘生活与艺术、自身与角色的相通之处,激发创作天性,进而自然真实地表演。本书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析、总结,以三部经典戏剧《聪明误》《奥赛罗》《钦差大臣》作为表演指导实例,重在讲述从准备到排演的 创造角色 全过程,相对独立全面地展现了斯氏表演法则及其魅力。 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斯氏体系包含很多非常实用的影视剧、戏剧表演技巧,如今成为世界各地培养演员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我国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表演专业教学的基础理论。
《演员自我修养:塑造角色》,它承接上一部《演员自我修养:创造角色》,是以戏剧学校师生课堂对话形式写就的日记体著作。全书从用身体塑造角色、装扮角色、角色和角色类型、动作的可塑性、发音与唱歌、语调和停顿、角色塑造中的远景、动作中的速度节奏、舞台魅力、戏剧道德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这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巨著。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收录小津安二郎的珍贵文字,连缀成电影大师的光影人生,揭示《东京物语》《茶泡饭之味》等不朽影片的创作秘密,亲述物哀之美等小津风的形成来由,更有小津鲜少言及的人生故事。 小津安二郎一生坚持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 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自己的 豆腐店 通过摄影机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找回属于人的温暖,并将这种温暖表现在画面上。全新增订版收录《蓼科日记》,以及小津御用演员佐田启二的《看护日记:那个老爷子不在了》,并披露小津安二郎多张珍贵生活照,从不同维度展示导演小津的人生故事。 每个热爱生活、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小津打动,他的电影里流动的情感既深刻又强烈,因为它们反映了我们关心的事情:父母和孩子,婚姻和独居,生和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怀。
本书是关于媒介研究的理论文选,涵盖了从旧媒介到新媒介再到后媒介的广阔领域。第一部分聚焦于传统媒介,包括媒介本体论、空间性、直观和图形的实践与思考、视听媒介、公共媒介显示以及媒介域等议题。第二部分则转向新媒介的探讨,包括数字记忆、模拟与数字控制论、媒介特异性分析、软件与视觉知识、网络权力理论、社交媒体中的社交以及日常媒介生活实践等主题。第三部分则深入后媒介时代,涉及媒介理论、生物技术与后人类话语、昆虫媒介、邪恶媒介研究、基础设施主义以及数字被抛境况等前沿议题。
在跨媒介叙事广泛盛行的时代,跨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空前提升,影视剧本、网络小说、动漫策划、游戏脚本 当下各类媒介趋于交叉融合,而满足受众期待的故事永不过时。 类型 作为大众通俗叙事的基本概念, 是 万变不离其宗 的宗旨所在,某些故事模型具备永恒而强大的吸引力,存在于所有媒介之中。本书选取的案例不限于真人影视剧,也尝试从不同媒介载体承载的类型叙事作品中寻找共性的结构布局、人物原型与元素配置,希望打通媒介之间的壁垒,找到受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共性规律,帮助大家更好地创作和欣赏作品。
本书为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聚焦1921 1949年中国电影与南洋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的关系建构,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此时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并总结其相关机制。全书史料较为丰富,以历时性的中国电影与南洋的关系流变为经,以共时性的各阶段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具体表现为纬,勾勒呈现出时代洪流下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历史风貌,肯定了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重要历史意义。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故事 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文案、广告、短视频 你会发现,吸引人的作品无一不需要用到 讲故事 的技巧。那么,怎样才能讲出既有趣又打动人心的故事呢?这本书来为你揭秘! 《来自星星的你》导演鼎力推荐的故事写作指导工具书,30年一线热播韩剧导演拆解爆款剧本故事写作秘籍,27个技巧教你写出又叫好又叫座的热播故事剧本!就算是零基础也不怕,学会这本书中的技巧,你也能成为爆款故事创作者!
本书选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戈达尔《电影史》的评论文章15篇,除了追溯《电影史》完成前的戈氏电影思想与《电影史》的创作方法、过程外,更多的是有关《电影史》在历史、美学、哲学、档案乃至跨界等多领域的剖析,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来自未来的诉求,向外钩沉被电影学所忽视的来自哲学、史学、社会学、艺术史、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思想资源,向内在电影史的深处开掘新的边缘文献。
阿比 瓦尔堡(Aby Warbu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学家之一,《记忆女神图集》是他被人提及最多的作品,这个大型的图集研究成为他生命后期的核心成果,旨在研究西方文化中的古代 遗存 在后世的艺术中何以重生。本书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图像实验室于2022年举办的 瓦尔堡在中国 工作坊和学术论坛发表的文章结集,根据论文研究主题分为 阿比 瓦尔堡研究 和 《记忆女神图集》研究 两部分,为阿比 瓦尔堡的国内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法。
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整体写作中,电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将电影作为一种移动媒介带入对艺术史的研究。他早期对于电影的兴趣主要源于其对蒙太奇方法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艺术史背景下对蒙太奇概念的理论重构,并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对静态图像的电影使用的艺术历史兴趣。自2008年以来,电影已经成为他关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论核心。从1995年他在关于乔治 巴塔耶的视觉文本的艺术史分析中第一次引用了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到撰写 历史之眼 系列最后一部的2016年,本文选一共辑录了迪迪-于贝尔曼19篇文章。总体上看,这些选文涵括了迪迪-于贝尔曼电影理论的四个主要面向:源于 图集 认识论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杀 影像的伦理反思、人民 影像的抵抗政治、从情感走向起义的行动 影像。
本书是《电影摄影术与眼泪:民国电影理论译文选》的续编,精选出民国时期在国内电影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理论译文40篇,作者包括弗谢沃罗德 普多夫金、谢尔盖 爱森斯坦、谢苗 铁木辛哥、保罗 罗萨、雷蒙德 斯波蒂斯伍德、归山教正、岩崎昶、佐佐木能理男等。本书在保留选文原本的翻译方式与风格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勘校、考证、编注等工作,补充了原文出处与所据译本,完善了作者、译者的信息,添加了各类专有名词的注解,基本实现了对这一时期外国电影理论在中国的译介状况的全景式呈现。
本书以2023年度电视剧十佳作品为重点个案,深入剖析中国电视剧行业年度重要现象,总结归纳中国影视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见证并助推中国影视创作质量提升、影视产业升级换代与 电影工业美学 理论体系建构。秉持多元的评价标准,本书分析的10个案例是经由影/剧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影视专业学生代表、国内知名影视专家的三轮依次投票评选出的作品。通过对10部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的全景式梳理,本书深刻地展现了中国电视剧艺术与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一面镜子。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 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本书作者陈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电影史的教学和研究,本书为其历年心得之学术总结。全书围绕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新的观念、方法与具体命题的探讨,汇集成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史、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文本研究几大板块,以试图揭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史学新发展的成果以及作者相关思考。相信对于从事电影史学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士和有兴趣的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本书立足智媒时代的交互式影像叙事现象,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认识交互式影像叙事的发生与发展,以新技术带来的叙事转型为线索,探讨其叙事形态、叙事结构、叙事要素、叙事时空与审美特质,进而从叙事学角度构建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论体系。交互式影像融合了视听影像的元素、数字媒体的互动性以及网络平台的超文本特性,但改变了影像叙事的要素、语汇、结构和美学特征。时空的交互有望穿越虚拟与现实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建构一个虚拟的故事世界。交互式影像的兴起,标志着叙事艺术和美学生态的重大变革,叙事视角的多重性促进了意义的生成,情境超越文本,推动着影像审美体验的发展。
影游融合研究丛书 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的结项成果。该成果获评优秀,丛书亦得到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该丛书对影游融合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美学与新理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建构起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美学构架,也具有方法论探索意义,为新兴艺术研究、学科建设、电影工业美学拓展等提供了体系化、科学性的借鉴。丛书个案研究、产业实践与理论探索高度结合,兼具产业应用价值和学术建设意义。 《影游融合下的IP互化与改编研究》从影游融合的内容层面出发,探求影游IP互化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规律。在复刻、转置、拓展、改动的策略框架下对十余部国内外代表性作品分类进行案例分析,在凝练总结影游IP互化的特点、机制与规律之余,以跨
影游融合研究丛书 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的结项成果。该成果获评优秀,丛书亦得到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该丛书对影游融合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美学与新理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建构起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美学构架,也具有方法论探索意义,为新兴艺术研究、学科建设、电影工业美学拓展等提供了体系化、科学性的借鉴。丛书个案研究、产业实践与理论探索高度结合,兼具产业应用价值和学术建设意义。 《新媒介、新思维、新话语:影游融合的新美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影游融合带来的新美学范式,分析了影像艺术和游戏互动在新媒介语境中的相互融合与发展。《新媒介、新思维、新话语:影游融合的新美学研究》首先从故事构建和媒介谱系的角度出发
演员养成套装 (套装全2册): 演员自我修养 影者星驰:心中的火是不会熄的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译者:刘杰)、燕山刀客 自从周星驰在被认为是其自传之作的《喜剧之王》中拿出这本书之后,《演员自我修养》也越来越被大众熟知,这本书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是周星驰将这本书带到了大众的面前。而周星驰成长的经历比他的表演经历更加精彩和传奇,他的电影是拍给成年人的童话,而唯有了解周星驰的童年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电影。 《演员自我修养》: 以戏剧学校师生课堂对话形式写就的日记体《演员自我修养》是他广为知名的代表作,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精华。它详细阐述了演员在形体、发声、性格、思维逻辑等方面所应
《30秒电影》是一本由英国作家帕梅拉 哈钦森主编,邵晨婕翻译的电影知识宝典。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电影世界中最重要的50个概念浓缩为30秒的阅读内容,无论是电影类型、导演风格,还是时代巨星的故事,都能在短时间内让你轻松掌握。 从早期默片的诞生,到有声电影的崛起;从西部片的英雄传奇,到浪漫喜剧的甜蜜爱情;从科幻片的未来幻想,到恐怖片的惊悚刺激 这本书就像一家迷你影院,带你快速穿梭于电影的各个时代和类型,让你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享受一场丰富的电影之旅。
《中国电影蓝皮书2024》回顾和分析了2023年度中国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10部电影,并以这10部作品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年度中国电影业的重要现象。 秉持多元的评价标准,《中国电影蓝皮书2024》入选的作品经过了网络影迷、大学生代表与专家代表的三轮票选,以影响力、创意力、运营力、工业美学、媒介融合等为调研分析的关键词,充分考虑影视行业的变化与新现象,从中学理研判、归纳总结中国电影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以此见证并助推中国电影创作的质量提升、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 《中国电影蓝皮书2024》以点带面,以代表性电影个案管窥中国影视产业的全貌,以全方位的深度剖析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