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 2006 年是香港电影被普遍认为不景气的十年,但“银河映像”却在此期间建立,并一枝独秀地成长为个性鲜明且分量十足的电影制作品牌。 《银河映像,难以想像》是对银河映像那十年的回顾。全书以“银河映像十大电影”为骨干,在每部作品的单元下,有电影介绍、电影人访问和专业评论三部分,书后并附银河映像十年的完整片目。本书视野开阔,撰文者包括大卫·波德威尔( David Bordwell )、彼得·里斯特( Peter Rist )、杰夫·史密斯( Jeff Smith )等国际知名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以及香港多位资深影评人如李焯桃、李照兴、舒琪等,阵容鼎盛,文章涉及电影的形式、美学风格、导演比较及电影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专访人物韦家辉、杜琪峰、刘青云、任达华、刘德华等更是银河映像十位中坚,为影迷及香港电影发烧友们还原不同影片的创作生态。
该书从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分析出发,结合导演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详细论述了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天注定》等8部影片在电影作品层面的过人之处及其所折射的时代文化。 作者对贾樟柯电影文本的艺术性进行了细致的影音分析,将影片的解读拉回到影片的事实层面,提出贾樟柯影片本身即是丰富的肌理、饱满的影音表意张力、复调性的多层次叙事技巧、现实主义和后现代“自反性”反思交错的巧妙融合。 本书并对贾樟柯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接近本真地理解作为电影人的贾樟柯及他的作品对影片艺术的贡献。
该书从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分析出发,结合导演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详细论述了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天注定》等8部影片在电影作品层面的过人之处及其所折射的时代文化。 作者对贾樟柯电影文本的艺术性进行了细致的影音分析,将影片的解读拉回到影片的事实层面,提出贾樟柯影片本身即是丰富的肌理、饱满的影音表意张力、复调性的多层次叙事技巧、现实主义和后现代“自反性”反思交错的巧妙融合。 本书并对贾樟柯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接近本真地理解作为电影人的贾樟柯及他的作品对影片艺术的贡献。
本书为“盛和煜自选集·电视剧卷”《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讲述了: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风光的过她六十岁生日,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签定《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但从此背着汉奸恶名退出政治舞台。 甲午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兵,袁世凯沽名钓誉取得新贵荣禄信任,开始小站练兵,经营政治资本。 《马关条约》的国耻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等举子联名上书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但慈禧一旦发觉变法可能削弱她的权势利益,便轻而易举地将维新血腥了,逃亡海外的康梁在檀香山宣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为首的党人驳斥康梁,宣传中国的出路只有,
《电视艺术这十年(2012—2022)》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编写,其目的如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文化工作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电视艺术创作创新性发展,本书结合中国视协组织开展的电视剧、电视文艺、纪录片、动画片等五场电视艺术创作研讨会召开情况,以及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撰写的评论文章,深入探讨近十年来电视艺术创作的成绩经验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改进创新电视艺术创作建言献策,献礼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西歌剧欣赏》着重介绍中西经典歌剧作品。在对作品作总体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其中经典唱段的欣赏解析。《中西歌剧欣赏》中附有经典唱段的词曲,有利于欣赏者特别是声乐爱好者对歌剧经典唱段的欣赏把握或演唱把握。包括三章:第一章为歌剧艺术概述,论述歌剧的概念、基本形式和体裁类型,歌剧的内容和音乐,以及如何欣赏歌剧等;第二章介绍西方歌剧,包括西方歌剧发展简史以及12部经典剧作;第三章介绍中国歌剧,包括中国歌剧发展简史以及12部精品剧作。
一个独立电影人说,在中国,真正关心独立电影,而且长期组织独立电影策展人,大约只有三个:一个是主持《中国纪录片影展》的北京的朱日坤;一个是主持《中国独立映像展》的南京的曹恺,还有一个便是主持《影像现场》的上海的卡夫卡· 陆。在他去世后,他的朋友们仍然在坚持着每月一场的《影像现场》。 本书是作者对独立电影的评论选辑,精彩的文字是每篇影评前的题记,依稀可见诗人的影子。文中处处可见作者的真性情,犹如他为法国电影《三十岁陨逝》所写的题记:“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短暂一生的记录,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他的容颜,可是我们无法忘记他的勇气激情。”这篇影评的题目《理想比生命更长久》更像是他给自己四十多年短暂的一生做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