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丛书:南戏故里声腔戏剧珍萃》是一部学术性、史料性较强的专著。《温州文化丛书:南戏故里声腔戏剧珍萃》主要阐述了自南戏以来的声腔衍变发展以及与瓯剧融合并纳的因果相沿,概括性描述了温州戏曲舞台艺术六十年的全貌,还填补了温州戏曲历史的空白,并且对半个多世纪瓯剧作曲做了一个回望与展望。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京剧产生、发展、成熟及现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全书主要设立十大分支,即京剧史、京剧文学、京剧音乐、京剧表演、京剧舞台美术、京剧导演、京剧演出团体、京剧演出剧场、京剧教育、京剧研究。每一分支下又各分设若干门类,如“京剧表演”下分脚色行当、唱念做打、演员等,每一门类下再细分。共计240万字,约4000幅图片资料。此外,还有京剧绘画、京剧彩塑、京剧电影、京剧邮票、京剧唱片、京剧电视等多种与京剧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介绍,具有广泛的知识性。为便于学术研究和读者阅读、检索,本书设置有分类目录、笔画目录、图片索引、内容主题索引等。本书分上下两卷,76.75个印张,精装,四色,铜版纸印刷,装帧设计同样体现文化感和艺术感。
《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使用华北民间戏曲的文本资料,采用田野回访调查的方法,以河北定县为工作基地,时行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民众经历20世纪的思想变迁。人类的文化都是为满足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传承和演变的。民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它当然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 民俗文化是在群体成员生活中,最基础的,也是极重要的一种文化。因为世上没有比民俗文化,更为广泛地紧贴群众生活、渗透群众生活的文化现象了。 从考古学上的资料看,远在旧石器时代,在那些过着原始生活的人群里,就有一些最简单的习惯存在,即后来民俗的幼苗存在。随着他们生活的不断前进,原始的习惯就更加增添和巩固起来了。 人类群体在进入有文字、制陶术、冶金术的所谓文明时期的社会
《粟庐曲谱》收录昆曲《琵琶记》、《红梨记》、《玉簪记》、《邯郸梦》、《牡丹亭》、《紫钗记》、《疗妒羹》、《西厢记》、《铁冠图》、《金雀记》、《千钟禄》、《西楼记》、《长生殿》、《渔家乐》、《牧羊记》、《慈悲愿》、《雷峰塔》、《孽海记》等十八种剧目,共计二十九出戏,末附《度曲一隅》,则是粟庐七十五岁时灌录十三面唱片时手书的曲谱。《粟庐曲谱》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昆曲的俞派唱法,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以及曲中换气所在,符号精审详备。此外,书中还附有粟庐的《度曲刍言》和俞振飞所著的《习曲要解》,对于欣赏、研究与学习昆曲,裨益良多。
从春柳社成立开始,中国话剧已经一百年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迎来了五十五年的庆典。 “要把北京人艺办成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剧院”,作为一种理想,曾澎湃了几代艺术创作者的热情,正是因为他们对舞台的的痴迷、眷恋、投身、奉献甚至“疯魔”,我们自豪地看到了,在半个多的世纪中,北京人艺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形象,以及国家级剧院的文化底蕴和所享有的世界声誉。而其自成体系的北京人艺演剧风格,是探索、创新与实践的积累,它言说着艺术家们辛勤的耕耘、话剧观众由衷的认可和这个剧院独具的艺术魅力。理论家们所称谓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不仅是话剧艺术中的一个标杆、一个品牌,还成为一个专项的学术课题,不断地被学者提及和深入探究。 曹禺说过:“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南京学术文库》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格律研究》一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其实,编写剧本是练习写作的一个好办法。编写剧本要比写一般的记叙文难多了,它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塑造人物。这些要素并不是一般的记叙文具备的。你通过反自练习写出了台格的剧本,那写作水平不就是提高了吗?刷本编写成功了就要演出,不管你将扮演刷中的哪个角色,都要学习朗读、训练口才,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诵读能力和表演能力吧?你看,通过演出课本剧,逐提离了诵读水平和表演水平,这样一来,你的语文水平和综台能力不就全面提高、才华得到克分展示了吗? 青少年朋友们,编演课本剧能发掘你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你的才华,当你编写了一个颇有创意的课本刷,然后和同学们站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的时候,你将拥有莫大的成就感一一台下的观众和你们同悲同喜,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今天,
《中国戏曲发展史(套装共4册)》汇聚近40年来田野考察、文物考古、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的新发现、新观念、新认识,在著述的思理上、结构上、写作方法上,对传统戏曲史著进行调整、另辟与重构,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阐明了中华戏曲几千年的发展轨迹。 《中国戏曲发展史(套装共4册)》在戏剧起源与形成问题上从人类学、形态学角度另辟蹊径与取精用弘,对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民间宗教性、民俗性戏剧形式与行为进行彰显,充分利用文物与文献资料对戏曲舞台现象作立体的考察与研索,对戏曲文本进行文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分析,对戏曲声腔流变进行综合梳理,对戏曲演出场所作历史的追踪寻绎,这些构成这部著作的学术底蕴和时代特色。
婺剧乐曲包括唱腔、伴奏;伴奏又可分为唱腔伴奏和牌子、过门、锣鼓经,或分为头场、粗工和细工。头场(包括二台)属器乐合奏曲,粗工以大、小唢呐主奏,细工以曲笛、丝弦主奏,锣鼓经可分为表演锣鼓和唱腔锣鼓两大类。 婺剧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曲牌过门有一千多个,锣鼓经也有三百套左右。本集选录了在义乌流传的婺剧部分曲牌、过门、锣鼓经,以及几个配有曲谱的折子戏和唱腔选段,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本书是一本研究永嘉昆曲音乐的专著。全书以永昆剧目为主要对象,依据《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目录)中的归类标准,将永昆剧目归属“杂剧”“南戏”与“传奇”三个篇章。每个篇章由剧目简介、出目与曲牌的收录情况以及曲牌音乐提要等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依据收集到的永嘉昆曲口述曲谱对永嘉昆曲音乐曲谱和曲牌加以考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