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绣,是藏传佛教寺院文化艺术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唐卡中的一种,堆绣实际上就是贴花唐卡,又称为“剪堆”。堆绣图案别致、制作精细、形象生动、繁复奇绝。堆绣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是资深粤剧编导蔡孝本老师,凭借在粤剧行内从业多年的亲身体验,对戏人在演出生活中形成的行话俚语,进行的总结和整理。这些生动的语言,记录了粤剧行业独特的生存状态,更以小见大,从片言只语间展现了粤剧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其变迁更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收录了大量当下已甚少使用的粤语口语,对研究粤方言的流变,有的参考价值。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包括5部分的内容: 1.戏班背语:只凭借文字,或语言表达,行外之人完全无法了解清楚其真实含义的语言。它一般只在戏行内作交流使用。 2.舞台术语:有关粤剧舞台艺术的词语。 3.戏行行话:粤剧戏行内通用的话语,包括戏谚、行规、教条等。 4.戏行俗语:原是戏班中的流行语言,后来大多流传到社会,成为广府民间俗语。
本书在宏观和整体上介绍戏剧艺术,阐述了戏剧学中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叙述上史论结合、评述交融,有概括有分论,有论述有描述,引实例发观点,内容涉及了形态、特性、功能、表演、导演、舞台、叙事、结构、意象等各个方面。它取法从戏剧形态的横向和戏剧历史的纵向来对古今中外的戏剧做出整体性的考察,在戏剧史卷帙浩繁的作品和理论中,梳理、归纳、概括出了开卷有益的纲要和重点。作者长期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在大量前期成果的基础积累上,以近十年的时间关注并深入戏剧学的研究。对原有的理论命题有介绍、有辨析也有创新;对现当代的戏剧流派、观念和艺术也有精要的阐释。在中外戏剧文化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广泛介绍人类戏剧文化,并寻找具有中国戏剧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构成的精神内核,以推动戏剧艺术立足中国文化,弘扬
中国戏剧服装艺术和中国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戏曲服装图案结构好,健康朴实,具有我国民间艺术独特的风格。本书介绍了戏曲服装图案的一部分,包括团花牡丹、饭单花纹、男褶子领花纹、小生褶子领饰、古装领圈及各种边饰花纹、女服小团花等,其结构较好,健康朴实,具有我国民间艺术独特的风格。
声乐艺术为什么起源于意大利?声乐为什么会成为全人类欢迎的表演艺术?声乐与歌剧到底是什么关系?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为什么接受了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歌剧并称之为“高雅艺术”?《声乐与歌剧艺术》从声乐的起源和发展、歌剧的发明和创作、各时期演唱的特点和风格、卓有成就的歌唱家、杰出的作曲家和作品等方面以及声乐歌唱原理、教学研究入手,系统地阐述和研究声乐与歌剧艺术这一特殊艺术载体及其辉煌的历史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意大利歌剧大师艺术歌曲系列:贝利尼艺术歌曲选》中的大部分曲子,按传统习惯男女均可选唱,并可按实际的音域移调使用。除了对每首歌曲的歌词进行了传统意义上的译配之外,还对每首歌曲进行了字对字的“直译”和全句的“意译”。译文部分采用三行的方式进行:行是意大利语原文;第二行是针对每个单词的字对字翻译,即“直译”;第三行是整个句子的完整意思,即“意译”。这样做,便于歌唱者既了解所唱的每一个具体的意大利语单词的意思,又能综合理解全句歌词的含义。注意:字对字翻译时,歌词中反复吟唱的词句或段落略去;另外,冠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则用〔-〕标出。
京剧怎么那么迷人?京剧被称为“国粹”,粹在哪里?本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本书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美学原理,艺术特征,剧目内涵,历代先贤,以及行当,功法,音乐,化妆,服饰,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介绍,努力弘扬京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的文化传统。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较全面而具体的了解京剧,增长历史和艺术知识;可以帮助青年京剧专业人员、广大京剧爱好者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本书也是开设京剧课程很好的辅助读物。
无
从春柳社成立开始,中国话剧已经一百年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迎来了五十五年的庆典。 “要把北京人艺办成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剧院”,作为一种理想,曾澎湃了几代艺术创作者的热情,正是因为他们对舞台的的痴迷、眷恋、投身、奉献甚至“疯魔”,我们自豪地看到了,在半个多的世纪中,北京人艺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形象,以及剧院的文化底蕴和所享有的世界声誉。而其自成体系的北京人艺演剧风格,是探索、创新与实践的积累,它言说着艺术家们辛勤的耕耘、话剧观众由衷的认可和这个剧院独具的艺术魅力。理论家们所称谓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不仅是话剧艺术中的一个标杆、一个品牌,还成为一个专项的学术课题,不断地被学者提及和深入探究。 曹禺说过:“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
中华民国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近代”与“当代”衔接,是与当代艺术家最为“亲近”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结束,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经历了由“旧戏”向“新戏”、“封建戏”向“文明戏”的转折;在表演主体戏曲艺人方面,经历了由“戏子”向“艺员”、“民间艺人”向“表演艺术家”的转化。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具有承前启后和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进期,它为新中国初期传统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和更地摆脱封建主义文化羁绊和消极影响,奠定了继续建构的基石,拓展了更大范围再现、演绎社会生活的艺术空间。
本书是有名戏曲专家廖奔先生的代表作。它以宋元时期的文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宋元戏曲文物的产生、分布、形态、内容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戏曲文物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为数不多的戏曲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是有名戏曲专家廖奔先生的代表作。它以宋元时期的文物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宋元戏曲文物的产生、分布、形态、内容等各方面的问题以及戏曲文物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为数不多的戏曲经典著作之一。
《中国近世戏曲史》之作,出于欲继述王忠悫国维先生名著《宋元戏曲史》之志,故原欲题为《明清戏曲史》,以易人曰人耳目之故,乃以《中国近世戏曲史》为名也。称之为“近世”者,以戏曲在唐以前,殆无足论,至宋稍见发达,至元勃兴,至明清益盛。而元明之间,显然有可划为一期之差异存在。即元代以北曲杂剧为盛;而明以后则南曲传奇,极形全盛。且王先生编戏曲史也,划宋以前为古剧,以与元剧区别,余从而欲以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后当近世也。
《现代剧场工艺例集建筑声学、舞台机械、灯光、扩声》选择剧场实例的原则是剧场工艺有特色,对今后剧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几年,国内剧场建设数量很大,剧场工艺发展也很快,有些剧场尽管还没有建成,但其特色鲜明,这些剧场的舞台工艺也被选入其中。有个别建筑声学方案,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实施,但因其具有—定的参考价值,也被选入。建筑声学与建筑体形密切相关,本书把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起收录,使本书对建筑设计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全书配有建筑平、剖面图,建筑声学设十图,舞台机械布置图,灯光系统图,扩亩系统图等,以及剧场实景等230多幅图片,这些资料或图片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出版。书中介绍的剧场是在特定条件下,根据具体要求完成的,设计人员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切不刻简单照抄,应在理解前提下吸收、参考。
本书以近现代语言运动与语言思想变革为背景,通过语言观念、语言实践以及对戏剧文体嬗变产生的影响三个层面,来探讨语言形态转换与戏剧文体变迁的复杂关系。主要涉及语言转换为戏剧文体演进提供的语言基础、戏剧语言形态及表现的发展阶段、现代戏剧语言艺术标准的形成过程、早期现代文学各文体的语言共享与交流等问题,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戏剧寻求艺术独立的内、外部因素,确立了汉语的现代转型对包括戏剧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本质意义。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清末“戏曲改良”》分上、下两编,分为清末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与“戏曲改良”的提出、清末“戏曲改良”的理论主张及主要内容。以小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末技”来辅助改良社会风俗的思想开始普及。对剧目剧本进行审查和再创作,禁止“淫戏”、“凶戏”的上演,同时改编古典剧本,创作时装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