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戏剧史》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一本,本书对山东戏剧的发展历史作出了纵向描述和勾勒,以时间为线索,分章节介绍了先秦至宋元山东戏剧、元代山东戏曲、明代山东戏曲、清代山东戏曲、近代山东戏剧、现代山东戏剧等,同时兼顾到山东戏剧的演出、曲论等戏剧发展的问题,全面地展现了山东古代至近、现代戏剧发展的面貌,对于山东戏剧史的若干规律和事像,也给予了深度的分析和归纳,体现了书稿的研究深度和理论创新。
新编历史京剧《铁证长堤》基于淮安地区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创作而成,介绍了一代名臣林则徐在1823年曾先后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务,为官清正廉明,为治淮河水患筑堤修堤拯救饥民,展现了“虎门销烟”事迹主导者、抵抗外侮叱咤风云的林大人知百姓冷暖,甘愿为民请命温情的一面。本书收集了京剧创作、表演领域的专业人士撰写的20多篇评论文章,介绍了这部厚重的历史剧目创作的过程、创新表达的方式、艺术魅力的呈现以及对精彩剧情的介绍,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式的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创新实践案例。
朱光武、徐明所著的这本《舞台灯光设计教程》对舞台灯光的发展历史、舞台灯光设计基础理论以及舞台灯光设计的技术要求作了较为详尽系统的阐述与介绍。《舞台灯光设计教程》每章附有参考题,便于阅读者理解掌握本章内容及要点,是部实用性较强的舞台灯光设计专业性教材。
冀东皮影戏是燕赵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也称“滦州皮影”、“唐山皮影”、“老裔影戏”、“驴皮影戏”。本书详细论证了冀东皮影的兴起、流传、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冀东皮影的体制与风格差异、冀东皮影剧本的词格与演唱、冀东皮影造型与雕制工艺特征、冀东皮影的民俗遗风以及冀东皮影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本书是对河北境内皮影戏的传承、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为目前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皮影戏的爱好者开启了一扇窗口,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
古代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明代戏曲,在我国戏曲史上,是继元代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的戏剧家徐渭、汤显祖以及脍炙人口、至今仍盛演于舞台的传奇作品《牡丹亭》等,都产生在这个时代。本书勾画出明代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明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作者视野开阔,其纵横的比较、多角度的考察、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都是书中亮点。本书对戏曲史、文学史研究者,教学工作者,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丁是娥,沪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正旦、老旦,唱腔婉转、绮丽、多彩,自成一家。本书根据丁是娥口述的材料整理。内容共两个部分:“求艺篇”撷取她艺术生活中的某些片断缀合而成,记叙了童年学艺、满师之后以及解放迄今的部分经历,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回忆,反映了她艺术上成长的过程,并可窥见沪剧发展之一斑;“谈艺篇”则结合她长期的艺术实践,着重谈了在《罗汉钱》《雷雨》《阿必大回娘家》《寄生草》和《芦荡火种》这几出戏里塑造角色的体会,阐发了自己的艺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