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揭示其忧患之一是 学之不讲 这一观点以来,在社会上进行讲学便构成了儒学的传统,而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则莫过于近世中国的宋明时代,特别是16世纪阳明学时代更有集中的展现。 在阳明学时代,王门诸子推动的讲学已经超越了学术切磋的知识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讲学具有了阳明心学的学派建构和身份认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对阳明学时代的讲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文献梳理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阳明学时代的社会思潮及其时代特征。 本书以收录原始材料为撰述形式,这些材料原是吴震教授为撰写博士论文《阳明后学研究》,大量阅读明人文献时随手摘录的,此次增订本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全书以活动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现了16世纪初以来阳明学时代思想活动的发展样态,揭示了阳明学作为一场思想运
《信 念: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研讨会文集》是一本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越剧院共同编选的专题论文集,作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的一种,具有文献的作用。 本书由 主题发言 越剧改革 越剧艺术 越剧文化 和 圆桌对谈 五部分组成,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本次研讨会所收论文与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在越剧改革和袁雪芬越剧艺术贡献的研究方面的新视野、新成果。作者基本为学者群体,大多以戏剧研究为专业方向或职业,学术性鲜明,对戏剧爱好者整体了解越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是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的其中一种,收录了《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报告书》与《程砚秋图文集》,用真实、形象的*手资料展示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对戏曲艺术的思考和他的艺术成就。该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会起到一定的贡献。
本书以孙颖教授主张的“文化教学”为宗旨,坚持舞蹈技术技能训练中的传统审美教育,是《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的配套教材。 本书中对当代教学理念、基本训练教程,舞蹈教学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论述与解析,是一本中国古典舞教师的实用手册。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市场上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本书共整理改编《彝族傩戏“撮泰吉”》《罗细杏》《陈世美不认前妻》《谷艺神袍》《李旦凤姣》《梅良玉》《珠郎娘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安安送米》和《七妹与蛇郎》10出贵州地方戏经典剧目研究分析案例,每个剧目作为一章,共分十章。10出剧目共涉及彝族傩戏、布依戏、侗戏、傩堂戏、花灯戏五个剧种。本书有利于研究学习者全面地了解掌握各种剧本体例,多方面领略民族民间戏剧美学内涵,在认识和比较的过程中改编或创作出 多、 好的民族民间戏剧剧本, 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文化艺术的高水平发展。
本书是一部关于近代戏曲档案文献目录的资料汇编,共收录三部目录,即《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二卷》、《国立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展览会目录》以及朱希祖的《整理升平署档案记》,其中收录了大量的与戏曲相关的档案目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每一个戏剧的产生,都同时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舞台监督负责管理演员、导演、道具、灯光、音效等。《舞台监督》一书从提示书和人员关系管理的各个方面,介绍了一名舞台监督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它结合一个戏剧产生的全过程,从舞台监督获得录用、组织面试和排练、戏剧演出的运行和关闭等多个阶段,为读者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舞台监督。通过采访其他舞台监督的形式,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的舞台监督专业人士。本书对舞台监督在每个阶段的角色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工作关系、组织工具、计划、图表、列表和表单、试镜、暗示、巡回演出和排练只是众多工作阶段中的代表。舞台监督的每周工作概述,对确保戏剧平稳运行的很多细节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较为全面的工作词汇为任何从事或希望从事这一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书所选用的500首乐曲是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舞蹈课及实习剧目课的伴奏音乐中精选出来的,包括了建院5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音乐,重点为五个民族的八个部分,即汉族的东北秧歌音乐、山东秧歌音乐、安徽花鼓灯音乐、云南花灯音乐和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民间舞蹈音乐、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扩大了一些范围。可供舞蹈教学中做伴奏曲用;亦可作为作曲家的创作素材;同时还可为音乐理论家的研究工作提供实例。
《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对中国戏曲声腔之形成及发展脉络作了详细的阐述介绍。戏曲声腔源流的探讨,主要应该是音乐流变的探讨,但戏曲声腔旋律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面,后人研究只能利用文史资料,而没有音声资料。但戏曲声腔源流的探究又是如此的重要,它是戏曲史研究的根基与魂灵,没有它,一部戏曲史就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解释戏曲史上的众多悬疑之处?怎样廓清声腔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历史迷雾?
《上海滑稽史》(作者刘庆)是“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文库”之一,全书分为“趣剧”与“滑稽新戏”;滑稽堂会;舞台上的滑稽家们;恢复、反思与转向;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滑稽戏等数章内容。《上海滑稽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的“戏剧”概念为大戏剧概念,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全书针对当前首都戏剧发展现状,从主体论、审美论、创作论、改编论、批评论、空间论和发展论等7个维度探索戏剧与首都观众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第一章主体论,主要从戏剧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着手,阐释创作的团队意识、题材意识及文化自觉性。第二章审美论,主要探索当代戏剧的美学追求,包括戏剧系统的审美思考、戏剧艺术在雅俗之间所呈现的人文精神等。第三章创作论,着重探讨现实题材创作,特别关注了现代戏创作的高起点与舞台实践。第四章改编论,重点研究改编传统戏的得与失,如戏曲的本体问题、剧种与流派问题、历史剧的人文拓展问题等。第五章批评论,重点阐述戏剧评论的批评功能,包括戏剧评论的价值界定、“大戏看北京”的现状与
俞振飞先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和戏曲教育家。为缅怀大师风范,激励当代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成功举办了 雅韵千秋 俞振飞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 。本书由昆曲简介、昆曲正宗、艺兼昆黄、承前启后、大师流芳五部分组成,收录展览展出所有实物的照片,如光绪元年(1875年)俞振飞之父俞粟庐亲抄的《八义记 观画》曲谱折子;1940年俞振飞绘赠刘 万山水扇箑;俞振飞编订、1945年由梅兰芳题签的《粟庐曲谱》抽印本《刺虎》;1947年俞振飞手稿《穆藕初先生与昆曲》;五六十年代俞振飞写给上海戏校学员的书信原件;1978年谢佩真画牡丹、俞振飞书李白诗扇箑,以及俞振飞不同时期演出的戏单、说明书、海报,等等,辅以相关图文,借以勾勒俞振飞丰富漫长的艺术人生,为昆曲、京剧艺术及上海城市文化留下一份
《戏剧节奏》不仅视角新颖独特,选择了“节奏”这个同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题目;而且通过例举从古希腊,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以及贝克特和品特等作家的大量名著片断,结合节奏在戏剧演出各个方面的不同体现,在理论上对节奏这个仿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和精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