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揭示其忧患之一是 学之不讲 这一观点以来,在社会上进行讲学便构成了儒学的传统,而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则莫过于近世中国的宋明时代,特别是16世纪阳明学时代更有集中的展现。 在阳明学时代,王门诸子推动的讲学已经超越了学术切磋的知识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讲学具有了阳明心学的学派建构和身份认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对阳明学时代的讲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文献梳理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阳明学时代的社会思潮及其时代特征。 本书以收录原始材料为撰述形式,这些材料原是吴震教授为撰写博士论文《阳明后学研究》,大量阅读明人文献时随手摘录的,此次增订本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全书以活动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现了16世纪初以来阳明学时代思想活动的发展样态,揭示了阳明学作为一场思想运
《信 念: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研讨会文集》是一本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越剧院共同编选的专题论文集,作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的一种,具有文献的作用。 本书由 主题发言 越剧改革 越剧艺术 越剧文化 和 圆桌对谈 五部分组成,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本次研讨会所收论文与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在越剧改革和袁雪芬越剧艺术贡献的研究方面的新视野、新成果。作者基本为学者群体,大多以戏剧研究为专业方向或职业,学术性鲜明,对戏剧爱好者整体了解越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是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的其中一种,收录了《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报告书》与《程砚秋图文集》,用真实、形象的*手资料展示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对戏曲艺术的思考和他的艺术成就。该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扬会起到一定的贡献。
本书以孙颖教授主张的“文化教学”为宗旨,坚持舞蹈技术技能训练中的传统审美教育,是《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的配套教材。 本书中对当代教学理念、基本训练教程,舞蹈教学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论述与解析,是一本中国古典舞教师的实用手册。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市场上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本书是一部关于近代戏曲档案文献目录的资料汇编,共收录三部目录,即《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二卷》、《国立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展览会目录》以及朱希祖的《整理升平署档案记》,其中收录了大量的与戏曲相关的档案目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共整理改编《彝族傩戏“撮泰吉”》《罗细杏》《陈世美不认前妻》《谷艺神袍》《李旦凤姣》《梅良玉》《珠郎娘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安安送米》和《七妹与蛇郎》10出贵州地方戏经典剧目研究分析案例,每个剧目作为一章,共分十章。10出剧目共涉及彝族傩戏、布依戏、侗戏、傩堂戏、花灯戏五个剧种。本书有利于研究学习者全面地了解掌握各种剧本体例,多方面领略民族民间戏剧美学内涵,在认识和比较的过程中改编或创作出 多、 好的民族民间戏剧剧本, 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文化艺术的高水平发展。
每一个戏剧的产生,都同时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舞台监督负责管理演员、导演、道具、灯光、音效等。《舞台监督》一书从提示书和人员关系管理的各个方面,介绍了一名舞台监督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它结合一个戏剧产生的全过程,从舞台监督获得录用、组织面试和排练、戏剧演出的运行和关闭等多个阶段,为读者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舞台监督。通过采访其他舞台监督的形式,作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的舞台监督专业人士。本书对舞台监督在每个阶段的角色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工作关系、组织工具、计划、图表、列表和表单、试镜、暗示、巡回演出和排练只是众多工作阶段中的代表。舞台监督的每周工作概述,对确保戏剧平稳运行的很多细节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较为全面的工作词汇为任何从事或希望从事这一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书所选用的500首乐曲是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舞蹈课及实习剧目课的伴奏音乐中精选出来的,包括了建院5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音乐,重点为五个民族的八个部分,即汉族的东北秧歌音乐、山东秧歌音乐、安徽花鼓灯音乐、云南花灯音乐和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民间舞蹈音乐、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扩大了一些范围。可供舞蹈教学中做伴奏曲用;亦可作为作曲家的创作素材;同时还可为音乐理论家的研究工作提供实例。
本书是根据现代音响灯光技术的发展,对曾获广泛好评的《新版歌舞厅音像与调音调光技术》一书(重印达8次)的全面修订。本书着重阐述现代剧场、会堂歌舞厅的舞台音响、建声、影像、灯光的技术特点,操作方法,使用技巧及工程设计等,并介绍舞台音响灯光技术的成就。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实例和资料。 本书的特点是突出实用性和新颖性,适合于剧场、会堂、歌舞厅、电影院、俱乐部、演播室等场所从事音响工作的人员和影视灯光工作者阅读,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业余爱好者参考,还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调音调光技术培训班的教材。
《上海滑稽史》(作者刘庆)是“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文库”之一,全书分为“趣剧”与“滑稽新戏”;滑稽堂会;舞台上的滑稽家们;恢复、反思与转向;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滑稽戏等数章内容。《上海滑稽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的“戏剧”概念为大戏剧概念,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全书针对当前首都戏剧发展现状,从主体论、审美论、创作论、改编论、批评论、空间论和发展论等7个维度探索戏剧与首都观众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第一章主体论,主要从戏剧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着手,阐释创作的团队意识、题材意识及文化自觉性。第二章审美论,主要探索当代戏剧的美学追求,包括戏剧系统的审美思考、戏剧艺术在雅俗之间所呈现的人文精神等。第三章创作论,着重探讨现实题材创作,特别关注了现代戏创作的高起点与舞台实践。第四章改编论,重点研究改编传统戏的得与失,如戏曲的本体问题、剧种与流派问题、历史剧的人文拓展问题等。第五章批评论,重点阐述戏剧评论的批评功能,包括戏剧评论的价值界定、“大戏看北京”的现状与
《元明乐府套数举略中之戏曲史料》是周明泰两部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 前者为戏曲音乐,分北曲、南曲和南北合套三类。依据元明以来的音乐典籍如《太平乐府》等12种,比较套数长短和曲牌名的异同,列表排出,条目分明,既可以作填词之谱,又可对照曲目的演变做曲学历史研究之用。后者是对一本通俗的北京文化生活书籍《都门纪略》中戏曲史料加以整理,就京剧肇兴时期戏班、演员、剧目等情况进行梳理,力求还原戏曲艺术发展脉络和盛况。刘半农题写书名。两书均有学术方法参考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影印底本均为民国自印本。
该志书由综述、大事年表、剧目、面具、表演、音乐、陈设造型、机构、人物传记、学术动态等十个专题构成,力图藉此全面反映恩施傩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可供戏曲理论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参考。
本书作者从1984年开始从事时装表演、时尚晚会以及时尚Party的编导、创意和制作,在24年时尚编导和制作的生涯中,为众多的外时装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制作了近千场的时装表演和时尚Party,为外一些的时装展会制作过近百场的时尚晚会和时尚活动。作者在本书总结了20多年的实战经验,对时尚表演的活动组织、编导创意、现场执行、媒体策划、舞美设计以及模特大赛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本书的附录中,还收录了20篇作者在近几年来对部分时装表演创作以及时尚事件的手记。
内容简介
《上海滑稽史》(作者刘庆)是“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文库”之一,全书分为“趣剧”与“滑稽新戏”;滑稽堂会;舞台上的滑稽家们;恢复、反思与转向;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滑稽戏等数章内容。《上海滑稽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