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他特别强调,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京剧艺术是世界上仅存的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戏曲剧种,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国家文化符号与标志,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内涵*视觉化的体现。因此,梳理、展现京剧脸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名家经典图谱,将展现杨小楼、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脸谱;神话人物图谱,将展现孙悟空、二郎神等经典神话形象脸谱;十二生肖图谱,将展现十二生肖的脸谱。书稿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书写图谱的解读,让中外艺术爱好者都能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文化。
本书是关于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概念之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起源之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作者之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创作手法之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理论的相互渗透等方面的内容。
《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第2集)》是“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近代编”之第二集,全书共收录了24编历代曲话,包括《菜猗室曲话》《中国剧之组织》《戏剧脚色名词考》《红楼梦评论(节选)》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独幕剧名著选读》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独幕剧写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本书选取16部中外独幕剧名剧,并对每部作品作编剧技巧和艺术风格层面的解读,旨在帮助戏剧院校的学生或独幕剧创作者提高自我研读和分析剧本的能力,以及提供一份创作范本。《独幕剧名著选读》的剧作解读清晰,亦不失编著者的风格,对有志于独幕剧学习和创作的读者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是由袁国兴主编的《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的内容提要如下: 清末民初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外来意识的植入、话剧观念的萌生、戏曲演剧模式的调整,使演剧活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个时期的中国戏剧,既与传统不同,也与后来有很大区别。各种各样的新剧,包括[改良戏曲]、[文明新戏]、[学生演剧]和各种地方戏等,往往观念重叠、倾向接近,文类边界并不十分清晰,戏剧观念和戏剧意识游弋于古今中外之间。有人把这个时期的这种特有戏剧面貌称之为新潮演剧。
本书在宏观和整体上介绍戏剧艺术,阐述了戏剧学中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叙述上史论结合、评述交融,有概括有分论,有论述有描述,引实例发观点,内容涉及了形态、特性、功能、表演、导演、舞台、叙事、结构、意象等各个方面。它取法从戏剧形态的横向和戏剧历史的纵向来对古今中外的戏剧做出整体性的考察,在戏剧史卷帙浩繁的作品和理论中,梳理、归纳、概括出了开卷有益的纲要和重点。作者长期从事戏剧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在大量前期成果的基础积累上,以近十年的时间关注并深入戏剧学的研究。对原有的理论命题有介绍、有辨析也有创新;对现当代的戏剧流派、观念和艺术也有精要的阐释。在中外戏剧文化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广泛介绍人类戏剧文化,并寻找具有中国戏剧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构成的精神内核,以推动戏剧艺术立足中国文化,弘扬
本书所选名剧均为京、昆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之珍品,流传多年,建国后仍演于舞台。且为名伶所演。赏析所述为主演如何从生活和人物出发施展唱念做打的技艺,文中既有作者的研究心得,又有演员自述的表演经验。
古代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明代戏曲,在我国戏曲史上,是继元代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的戏剧家徐渭、汤显祖以及脍炙人口、至今仍盛演于舞台的传奇作品《牡丹亭》等,都产生在这个时代。本书勾画出明代戏曲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明代戏曲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 作者视野开阔,其纵横的比较、多角度的考察、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都是书中亮点。本书对戏曲史、文学史研究者,教学工作者,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左汉卿编著的《日本能乐》力求介绍“能”之全貌,在介绍曲目的时候,一般称之为“能曲”;在介绍戏剧表演时,称之为“能剧”;介绍其他情况的时候,统称为“能乐”。 本书作为介绍日本能乐的小册子,可以说是一部入门书,设定的读者层为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学者,特别是对于在校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可以作为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史、日本思想史等科目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