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他特别强调,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京剧艺术是世界上仅存的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戏曲剧种,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国家文化符号与标志,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内涵*视觉化的体现。因此,梳理、展现京剧脸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名家经典图谱,将展现杨小楼、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脸谱;神话人物图谱,将展现孙悟空、二郎神等经典神话形象脸谱;十二生肖图谱,将展现十二生肖的脸谱。书稿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书写图谱的解读,让中外艺术爱好者都能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文化。
本书是对戏曲美学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全书分为“意象论”、“歌舞论”、“虚实论”、“假定论”、“神形论”、“情理论”、“技艺论”、“化变论”、“辩证论”、“观演论”十个方面来对戏曲美学展开深入剖析。
《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第2集)》是“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近代编”之第二集,全书共收录了24编历代曲话,包括《菜猗室曲话》《中国剧之组织》《戏剧脚色名词考》《红楼梦评论(节选)》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2012)》将“小剧场”戏剧置于中国当代社会三十年变迁的大视角,从一个体的领域出发,以小剧场戏剧在当代三十年的演变为个案,折射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历程。《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2012)》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参与式的田野调研为基础,将社会学方法融入文艺研究中;二是以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既将文化研究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戏剧领域中,也加强了戏剧史研究的理论性。《当代小剧场三十年(1982-2012)》打破了以往戏剧史研究的封闭视角,是一本以扎实的田野调查、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以及对于戏剧史的新解读方式综合而成的文艺社会学著作。
本书包含易卜生自《社会支柱》以来的所有现代剧剧本的创作札记、剧本梗概、草稿及其它“未定稿”(如他自己所言)。它们由两位博学多才而尽心尽力的易卜生学者哈夫丹·科特和朱利乌斯·埃利阿斯编纂成集,并于1909年在斯堪迪纳维亚和德国出版。这里翻译的文章阐明了他思想的形成和技巧的发展。它们对于了解易卜生的思想进程——尤其是他事业中使他闻名于世的那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做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幅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
怎样才能避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像力?为什么年幼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年艺术家的很接近?电视让儿童变得愚蠢,还是提供了智能发展的素材?在儿童的艺术成长过程中,各种教育方法和媒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艺术训练应当侧重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侧重艺术技能的训练?创造力、艺术才能和大脑两半球之间有何关系?本书探讨了与“创造力”有关的所有方面。从儿童学习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创作完整交响乐的能力;从大脑对创造力的意义,到电视对儿童想像力的影响,作者汇集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一鸣惊人地使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有了零的突破,为艺术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各类艺术家、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长们不可不读的经典著
该书是《老田侃戏》的续编。约29万字,主要收录作者近年来的剧评作品及个别未被《老田侃戏》收录的内容。书稿分为“观剧漫议”“京剧闲谈”“京剧书刊评介”“随思录”“附录穆守荫遗稿”五个板块,涵盖了对经典剧目的赏析、对表演艺术的解读、对早年间观剧体验的回忆及对戏曲类书籍的评论等方面,内容丰富。作者系资深戏迷,对近几十年来的京剧发展了解颇多,行文中反映了京剧艺术在历史环境变迁之下的发展与生存状况。作者对于京剧艺术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代表了一批老戏迷对京剧艺术的审美倾向。老田原名古振威,年逾七十,是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中历史和语文老师(已退休),从2009年起陆续在“咚咚锵——中华戏曲网”论坛发表剧评和观剧回忆文章,是小有名气的草根剧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