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95年出版的《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为基础,新增作者最近研究的若干成果及一篇访谈录,借探讨汤显祖的政治生涯与文学戏剧艺术创作,追索他对人生意义的观照与思考,并透过他的历史文化关怀,呈现明末文化风气与氛围及其发展的动向。本书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评述了汤显祖及其作品,旨在探讨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情况与艺术探索的关连,涉及艺术想象与历史现实的互动辨证关系,通过分析与陈述具体的历史材料,发掘汤显祖进行艺术思维所触及的人生实存与文化意义等问题
在20世纪,舞台设计最伟大的成就是它从建筑或画家的副产品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在一个世纪中舞台设计的美学观念犹如走马灯似的层出不穷。它被认为是眼睛的音乐,或自然的一角,或表演的机器,或情绪心理的符号……面对新世纪的来临,人们很难预测还会出现什么新的舞台设计观念。不过有一点应是确定无疑的,舞台设计总是一种视觉解释。当有些画家们不无夸张地表示他们的作品是对宇宙的体验和解释时,舞台设计者只是轻声地表示,他的作品是对剧本的解释,只是对呈现在舞台的“小世界”的解释。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导演的不只是某些“语汇”,而是构筑“小世界”的“句法”,同样,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一些视觉刺激,而是感知、体验、评价戏剧世界的航标和框架。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
《史诗创作者口述史》中采访的人物既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主创人员,又是新中国与新文化的风流人物,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构成了多声部话语,映照中蕴含共性,碰撞中引发思考,批评中富有建设。访谈录呈现了《东方红》的生产背景、创作规律、文本解读、传播过程,以及宏观和微观的文化演进轨迹,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资佐证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锦云是农民的儿子,他熟悉农村,熟悉农民。他出生于河北省雄县,“大清河北边一个闭塞的小村里,从小过着大河里洗澡,庄稼地里拾柴禾的生活。”毕业后,他埋头农村一气干了16年,锦云带着丰厚的乡村生活的积累走进了北京人艺,成为专职剧作家,创作出一大批颇有影响的农村生活剧,如《山乡女儿行》(与王梓夫合作)、《狗儿爷涅槃》《背碑人》《乡村轶事》,尤其是1986年发表演出的《狗儿爷涅槃》轰动了整个剧坛,演出了近50场,盛况空前。
中国戏曲不把舞台作为截取生活实景的镜框,不强调演戏的再现功能而强调它的表现功能,就如同梅兰芳在《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一文中说的:“中国观众出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之外,更着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他认为,京剧作为一种古典歌舞剧,综合的因素很多,这么综合进去的成分主要是通过演员体现出来的,“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更加突出” 。程砚秋也说:“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员的区别之一是,在舞台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精)/当代中国学术文库》首次系统、综合地研究了传统戏曲“口头剧本”。著作采取文献史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相互参证、补充的方法,一方面,系统梳理口头剧本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书面剧本的关系;另一方面,立足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全面研究口头剧本的形态结构、编创与表演、技艺传承及其活动现状。全书资料生动鲜活,图文并茂,视角新颖,“论”、“述”水乳交融,深入探究传统戏曲即兴演剧形态,展现了民间艺人独有的艺术智慧和表演技能,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