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编年体的形式,力求在大量完备、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系统而完整地展现明清传奇、杂剧真实、客观的历史风貌,进而全面、客观地显现明清传奇、杂剧发展的历程与演变的规律。主要分七个部分:1.明清传奇、杂剧作家的生平事迹、交游与剧作著述情况。2.传奇、杂剧作品的辨订。3.作品本事流变的考察。4.历代批评家的相关评价。5.作品的刊刻、存佚情况。6.舞台演出与演员情况。7.戏曲的传播与接受等。本书是近二十年来戏曲编年史*的研究成果,为明清戏曲史研究提供了信实可征的文本,无论对明清戏曲史的重构,或是推进该领域各方面向研究的深入开展,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本书包含易卜生自《社会支柱》以来的所有现代剧剧本的创作札记、剧本梗概、草稿及其它“未定稿”(如他自己所言)。它们由两位博学多才而尽心尽力的易卜生学者哈夫丹·科特和朱利乌斯·埃利阿斯编纂成集,并于1909年在斯堪迪纳维亚和德国出版。这里翻译的文章阐明了他思想的形成和技巧的发展。它们对于了解易卜生的思想进程——尤其是他事业中使他闻名于世的那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曲学是外汉学界普遍重视的研究领域。本世纪80年代以来,曲学史的研究逐步展开,有关戏曲学史研究的论著相继问世。本书认为:中国古代曲学史不是单纯的“戏曲学”史,而是“戏曲学”与“散曲学”交叉叠合,既合且分的演变史。因此,本书从历史的完整面目出发,系统研究了古代曲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曲学置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古代整个文艺学系统中加以审视,揭示了曲学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文艺学的关系,剖析了“散曲学”与“戏曲学”内在的联系,展示了“戏曲学”与“曲学”逐步分化的过程,突破了一般“文艺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阐释模式,注重从“学”与“术”两个方面对曲学史加以解释,并以曲学史为基点,分析了古代文艺理论史中某些通见的学术方式。本书是我国部体大思精的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曲学史的专著,也是具有原创性学术
《菊部珍闻》系学苑出版社“民国早期戏剧文献书系”之一种。该系列已出版《新剧考证百出》一种。《菊部珍闻》系中国早期话剧运动先驱、同时也是戏曲活动家的朱双云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戏剧画报》《蜜丝》《社会月报》《戏》等刊物上所开“菊部珍闻”专栏所发表文章的结集。朱双云本有结集出版的意愿,后因抗战军兴,未能如愿。现由上海戏剧学院副研究赵骥辑录、校注出版。《菊部珍闻》收录了梨园界不为人知的掌故和轶事97则,内容涉及京剧习俗、京剧艺术、京剧史话以及京剧评论等,是朱双云与前辈京剧名伶孙菊仙、贵俊卿、夏月恒、夏月润、周凤文、曹辅臣的交往中“耳濡目染”所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是了解京剧变迁的重要文献。《菊部珍闻》据原版重新录排(附录影印原版),特别得一提的是,作者依托自己的学术研究,并通过对京剧
本书首次以中国戏曲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梳理了自宋代至清末近千年中国戏曲传播接受的历史轨迹,深入探讨了其中的规律。内容不仅涉及剧作家、演员、观众、批评家、戏班主人和出版商等多个层面,还涉及各种声腔剧种的传播与交流,多种演剧形态和场所的交叉与竞争,多种传播方式的共存与兴替。全书资料丰赡,视角独特,史论水乳交融,宏观描述与微观剖析相辅相成,为中国戏曲构建了一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传播接受历史,对于中国戏曲史、艺术史的研究是一项拓展。
《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研究》偏重介绍民国时期舞台戏台的系统和舞台美术史料,梳理考察上海舞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统计整理民国时期的各类演剧舞台;分析总结上海舞台民国时期的城市区域分布规律;分类分期整理民国时期不同剧场与舞台的演出关联关系;探赜挹览上海舞台系统的舞台美术状况及剧场舞台职员群体;整理统计民国时期上海舞台的遗存和现状。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