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编年体的形式,力求在大量完备、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系统而完整地展现明清传奇、杂剧真实、客观的历史风貌,进而全面、客观地显现明清传奇、杂剧发展的历程与演变的规律。主要分七个部分:1.明清传奇、杂剧作家的生平事迹、交游与剧作著述情况。2.传奇、杂剧作品的辨订。3.作品本事流变的考察。4.历代批评家的相关评价。5.作品的刊刻、存佚情况。6.舞台演出与演员情况。7.戏曲的传播与接受等。本书是近二十年来戏曲编年史*的研究成果,为明清戏曲史研究提供了信实可征的文本,无论对明清戏曲史的重构,或是推进该领域各方面向研究的深入开展,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本书在新中国“改戏”的文化大背景下,从不同类型和专题的代表剧目入手,选取神话戏、人情戏、历史戏等展开戏曲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其具体的改编过程及相关阐释,分析所谓新与旧、雅与俗、精英与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趣味之间彼此互动的微妙关系,以及政治改造要求和具体改编实践之间不断磨合的复杂历程,揭示出戏动具体过程和历史意义。全书综合戏曲剧本、舞台表演、评论阐释三者所呈现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展现戏曲改造从“民间性”到“人民性”的复杂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这同时也是对“人民文艺”视野关照下,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在戏曲研究领域中具体展开的专题研究。
《现代剧场工艺例集建筑声学、舞台机械、灯光、扩声》选择剧场实例的原则是剧场工艺有特色,对今后剧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几年,国内剧场建设数量很大,剧场工艺发展也很快,有些剧场尽管还没有建成,但其特色鲜明,这些剧场的舞台工艺也被选入其中。有个别建筑声学方案,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实施,但因其具有—定的参考价值,也被选入。建筑声学与建筑体形密切相关,本书把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起收录,使本书对建筑设计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全书配有建筑平、剖面图,建筑声学设十图,舞台机械布置图,灯光系统图,扩亩系统图等,以及剧场实景等230多幅图片,这些资料或图片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出版。书中介绍的剧场是在特定条件下,根据具体要求完成的,设计人员在利用这些资料时切不刻简单照抄,应在理解前提下吸收、参考。
本书以20余年的教学实践和演出剧目为依据,把许多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历和创作中的心得体会经过汇集、抽取,希望能为戏剧演出灯光的爱好者和初学灯光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理论教学的比重较大,试图通过细小的灯光练习到独幕剧和多幕剧的创作,加上学生作品的展示,指导初学者如何去思考,如何的从灯光基础练习中激发出探索的兴趣和创作的灵感。所谓艺术的”灵感”不是空穴来风,是需要平时从基础不断积累,而后经过沉淀和发酵,最终融入血液、激发出所谓的“灵感”。无论多么的设计师,都是从基础学习一路走来,并使用这些最基本的灯光语汇表达出最独特、最奇妙的构思。
中华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河南豫剧做为地方戏一大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众多表演艺术家为艺术创造的璀璨剧目引人瞩目,数以百计的经典剧目和之作虽历练沧桑岁月,至今还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口口相传、经久念唱。作者经过十多年的收集、整理、补漏残缺,手刻刊印,把汇集整理出完整的戏曲曲谱近500个,加以汇总结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是豫剧经典典谱之大成。
中国戏曲几百年来通过表演艺术家(演员和乐师们)的不断努力,在创腔和伴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从20世纪40年代起,有不少专业作曲家投入这一工作,他(她)们将西洋作曲技法带入戏曲音乐创作之中,使戏曲音乐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所取得的璀璨成绩,在近代戏曲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这本《戏曲作曲教程》是在20多年前我编著的《戏曲作曲》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作曲》原是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专业的教材,1983年编成,1989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9年荣获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科研(教材)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又开设了戏曲作曲专业课.仍将这本书作为专业课教材。但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重读这本教材,感到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