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造型艺术研究》由绪论;京剧造型艺术的渊源;京剧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历代“歌舞”;各地“百戏”;歌舞戏;说唱艺术;杂剧;明清传奇;徽汉合流;角色与行当的承传;京剧角色的特点;京剧行当的特点;装扮的传承等。
孙毓敏,1940年生,上海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入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曾为北京京剧院的三团、四团主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现为中国剧协理事、北京市作协会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北京荀派艺术研究会会长等。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白玉兰奖、中国金唱片奖,及美国佛罗里达州1997年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终身成就奖”,入选第二批“中国京剧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本书稿汇集了第八届京剧学 学术研讨会中部分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等京剧爱好者,就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并结合戏曲创作与演出实践撰写的 论文。旨在推进京剧研究与传播,致力于京剧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各位学者、戏剧戏曲京剧爱好者提供研究标本。
孙毓敏,1940年生,上海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入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曾为北京京剧院的三团、四团主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现为中国剧协理事、北京市作协会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北京荀派艺术研究会会长等。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白玉兰奖、中国金唱片奖,及美国佛罗里达州1997年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终身成就奖”,入选第二批“中国京剧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苏移主编的《中国京剧史(1790-1949插图本)(精)/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京剧的历史形成、发展的主干,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是一本较为简约而系统研究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的图书。全书使用约300余张珍贵的图片,增加了海派京剧等内容,充实和补充了四卷本《中国京剧史》。
《美丽的京剧》以中国京剧为主,同时兼顾地方戏曲剧种。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分类,构图上兼顾演员特写和演出场面。突出老演员和已故的名演员,和一些名演员、名剧目的演出背景介绍。《美丽的京剧》以作者特有的摄影艺术表现手法,把舞台上的表演升华,再现到摄影作品之中。作品动静结合,表现演员的情绪和表演力度、速度。
《京剧说苑》内容简介: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振兴京剧,不仅需要舞台技艺的传承,京剧文献的搜集、整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京剧说苑》旨在保存亲历者的记录以及扎实的研究成果,去伪存真,拾遗钩沉,以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许俊德选编的《京剧花脸唱腔百年品鉴(京剧卷上下)》是一本花脸唱腔大全。该书把上起现在能够搜集到音响资料的最早花脸唱腔,下至如今刚刚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的唱腔,搜罗到一起加以系统介绍。有志者可以从中学习、研究,创作者可以找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样板,爱好者可以得到一本珍藏的精品,是还有许多现在已经不易为人见到的宝贵传统唱腔作品也得到了保存和流传。
《怎样唱好京剧(修订版)》此次修订内容主要是在原版“气、声、字、腔”四个章节的基础上,对其中“声”章节内容作了较大的修订。首先作者张再峰从声乐的角度将京剧演唱界定为“京剧唱法”,使其在方法总结、理论归纳时能够更加规范、。大量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技法的术语,与京剧唱法有关技法相对照,在原版的基础上加强了京剧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对、借用力度。其目的是想通过借用美声唱法相关理论和术语,试图讲清或尽量讲清京剧唱法中某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从而揭示、体现京剧唱法的科学性,以便更好地帮助提高京剧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