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基思的开创性经典著作《即兴》的续篇, 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现代即兴体系的形成、即兴表演是如何讲故事的、如何在人际交往的探索中发挥作用, 尤其是引入了曾启发美国著名喜剧节目《周六夜现场》的“即兴剧场运动会”。书中以通俗生动、情境化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现场, 仿佛一段段通往未知的冒险, 看似天马行空的235个游戏和练习, 为演员、表演教师和导演解放了想象力, 也关乎艺术、教育、心理, 帮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进行沟通、施展创意。
本书总结了韩世昌的昆曲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从他的艺术经历到他的唱, 念, 做, 打具体技艺以及他的整体艺术风格和教学经验都做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对于学习韩派艺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为流行和著名的《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巴黎圣母院》、《剧院魅影》等十部音乐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舞台风格,演员阵容,以及音乐特点,在唱词介绍上以中英文对照为显著特点,适应了各个层次的读者对音乐剧了解的需求。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玫瑰圣经》耗时20年的绝世名作,版画刻录下的亘古幽香紫图书馆绝版再现“名字有什么关系?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这样写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玫瑰都是人类文化与生活中最重要的花卉之一。人们将它与生命的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爱情、死亡与永恒国度。人们对玫瑰无限钟情,赋予它现实的与乌托邦的双重魅力,使之既高贵庄严又艳情诱惑。能同时点燃我们的愉悦、激情与想象力的,唯有玫瑰。无数人对它趋之若鹜,为它写作多如星辰的诗篇和赞美文,有以它为主题的节日和历史,甚至有以它冠名的战争和神秘教会组织。除了本具的娇嫩美艳,玫瑰更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符号学内涵,一如近年来风靡于世的《达芬奇密码》中所言。而这一本被誉为“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选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书稿是该研究中心周安华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自选集,通过梳理新时期中国戏剧影视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是一部图文书, 整部作品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京剧脸谱的形成、京剧脸谱的勾画顺序及勾画技巧、京剧脸谱的格式、京剧脸谱的民族特色、京剧脸谱的色彩、京剧脸谱的扇面艺术等内容, 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脸谱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 图文并茂, 对于喜欢京剧艺术的读者来说,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中国古代的百戏杂技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有着我们民族的风格和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而且与我们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书介绍了古代杂技的有关知识,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向我们依次展现了杂技艺术从萌生到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坚毅、乐观、勇敢、豪放的性格。
该书以系统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北平的“俗曲”为主旨,分说书、戏剧、杂耍、杂曲、徒歌五个种属,将六十二个艺术品种逐一加以论述。其中,属于曲艺现行曲种的近二十种,如说唱鼓书、子弟书、竹板书、快书、南词、滩簧、牌子曲、莲花落、数来宝、双簧、道情等;属于现行曲种的曲调或曲牌的近三十种,如〔利津调〕、〔湖广调〕〔马头调〕〔靠山调〕〔边关调〕〔五更调〕〔扬州歌〕〔四川歌〕〔老八板〕〔剪靛花〕〔银纽丝〕〔清江引〕等;余者为戏曲、杂技、歌曲等形式。 作者以文论引证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评介了各种俗曲的沿革、演变、特色及流布情况,并于文末附该种俗曲的一篇词文与工尺谱示例。诸多示例系从《百本张抄本》《车王府曲本》《升平署抄本》《北平图书馆乌丝阑抄书》等三千余种俗曲抄本中精选,除《红绣鞋》
本书稿的内容是作者的观戏心得,并涉及一些对梨园行掌故的钩沉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作者自幼热爱京戏,6岁随父看机关布景连台本戏,迄今70余年,看遍海上各大京剧舞台,观赏无数南北名伶,结识不少坤生乾旦,收藏许多梨园文献资料、戏单、照片,是沪上著名票友。他把自己对京剧的理解、心得记录下来,将名伶的人、事、情讲述出来,其对京剧数十年的热爱和执着可见一斑。而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展现了京剧的发展和变迁。其对于京昆的见解,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
北京是京剧的龙兴之地。本书经专家学者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以徽剧、汉剧、昆曲、秦腔、蒲州梆子为代表剧种。
《英格玛全书》在一个虚构的文本世界里,以“话剧剧本”的形式,通过图灵、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雪莱、拜伦、艾达、巴贝奇等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一种智性与未来感相结合的故事。文本解构了数理逻辑、机器计算和密码学等知识,拼接出作者对人工智能、思维认知等领域的思考。内容庞杂,可以称之为“集异璧”(GEB)的中国之子。全书充满理趣,也带有辩诘色彩,希望能启迪读者智慧,也请读者自行辨析。
本书是学界关于“新潮演剧”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新潮演剧”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新潮演剧”对于反映时事很好迫切,时效性不错,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事件的真实”,便容易忽略“艺术的真实”。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目前,“新潮演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昆曲·合唱”艺术研究》在内容编排上共设置六章,第一章作为该书论述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分析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高中昆曲教学开展的可行性、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的优化、高中音乐合唱团的建设发展;第二章至第四章从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资源、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实施、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探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第五章分析了昆曲教学探索与演唱进阶;第六章研究了昆曲合唱艺术的形态与发展。 《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昆曲·合唱”艺术研究》内容严谨、结构完整,以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为切入点,先分析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及其设计,分别从创新理念、素质教育、生态视域等方面重点探讨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让读者对于高中音乐教学的相关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实践的角度研究昆曲
《纸上戏声:山西省话剧院节目单集(1949-2017)》收录了自解放以来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130余部原创话剧说明书,是一本内容丰富而又十分珍贵的剧院史料。 剧目说明书作为剧院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其画面艺术形象以及文字介绍生动地反映了剧目的故事情节,以其精美的画面,艺术的语言,对观众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作用和效果不言而喻。有许多说明书画面设计达到了完美、和谐、生动、感人的高度,记录着剧院历代演职人员的心血。
本书主要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后现代戏剧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物理上不可能的场景探讨英国后现代戏剧的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其次从不可读心理、体验性心理以及想象心理探究英国后现代戏剧不自然心理。再次从第一人称多叙、隐秘叙事和反常叙述分析英国后现代戏剧不自然叙述行为。最后主要从视觉叙事和听觉叙事两个维度展开对英国后现代戏剧舞台的不自然叙事研究, 因为完整的戏剧叙事应该包括“文本叙事”和“舞台叙事”。
本书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与传播、皮影的流派、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造型类别、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皮影戏的表演、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等内容。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着重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这一百年来的中国话剧走过的历程。在叙述祖国大陆话剧发展演变的同时,还记述了以往涉及不深的中国话剧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兴衰历程。针对过去史著中突出不够的人物、剧作和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和事件加以适当突出,给予专章叙述,以话剧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中心勾勒出了中国话剧的百年沧桑。还配置了各个相关历史时期的珍贵历史图片资料。
本书是一本普及黄梅戏特色艺术文化的实用图谱书籍。具体内容包括黄梅戏概况, 新中国建立前后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 新世纪至今的黄梅戏教育教学图谱等。
本书是二人转演员孙小宝查阅大量资料, 融合二人转演员最真实的经历与感受写成的作品。他以鲜明的个人风格, 从二人转的起源讲起, 并随着二人转的发展一步步讲到现在及未来的传承, 探究本源, 捋顺历史。作者在写作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并融入了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