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10:昆曲的声与色》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昆曲的起源、流变,在宫廷和民间的传播盛况,在民国和当代的命运起伏,一直讲到今天的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会风靡全国,更辟专章讲述了昆曲的逸闻趣事,如北京大学与昆曲的联系。故事引人入胜而内容丰富严谨,展示出昆曲的发展历程与迷人魅力。---------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
杨飞、李毅民编著的《趣味皮影》讲述精美的中国皮影,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 弄清皮影戏创作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趣味皮影》作为科学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得到了科学普 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
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急剧转变:“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腐朽的、道德败坏的民族;中国人的邪恶、残酷,在各方面都已堕落。”这成了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当时,“未开化”或“野蛮”这个词已成为形容中国的套话。 由于长年生活在欧洲,陈季同对此感受最为强烈,努力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成为他这些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在陈季同的著作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充溢其中的愤懑,每当提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时,陈季同都会义愤填膺,不厌其烦地加以反驳。破除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使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成为他写作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
本书从音乐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相交叉的角度研究演唱问题,涵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不仅论述歌唱技术本体,而且探讨文化层面的与歌唱发生关联的诸多因素。首次提出字重腔轻、字轻腔重、用气节俭、超级高音与低音、对丹田气的新诠释、昆曲演唱的层次性与完整性、演唱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音色特点等概念。传统昆曲的发声演唱包括音域、音色和音量等都和当时社会群体中的人在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下的行为密切相关。希望对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建立以及当代声乐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贵州戏剧史》的专门课题研究及成果,填补了这一项空白。它吸纳了建国以来贵州戏剧理论研究的科学成果,并有所创新。全书分上、中、下三篇,研究者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知识,把贵州戏剧的孕育、生成、发育、成熟、发展和繁荣的源流衍变,放在贵州经济和文化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联系中原文化对贵州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贵州文化与巴蜀文化、湘楚文化、滇文化、八桂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探讨这些文化对贵州戏剧的影响,挖掘贵州戏剧历史的亮点,让世人一识贵州戏剧的真面目。 他们在研究中,略古详今,重点阐述了近现代贵州戏剧兴衰荣枯的变化,突出地探讨了贵州戏剧在建国后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尤其是认真研究了贵州戏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所发生的戏剧现象,
此书之谱或以已故艺人之传讲,或以史料为依据而描摹之。由于出版要求,本书以学习、赏玩为目的,只收和20幅具有代表性的脸谱谱式,并划分成六个部分。图2-图5为整脸类;图6-图8为三块瓦类;图9-图12为十字门类;图13-图14为六分脸类;图15-图18为碎花脸类;图19-图20为歪脸类。
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前者是吟诵诗词的唱腔,后者是全剧中点题性的主题歌。最后附上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河恋》“送信”唱段,由袁雪芬、尹桂芳对唱。这段对唱曾在20世纪40年代录成唱片,1979年在“尹桂芳流派演唱会”上尹桂芳与袁雪芬再度合作、演唱引起强烈反响,在越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早期对子戏、同场戏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的侧面相当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生活风貌。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沪剧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剧作为主要演出样式的艺术道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沪剧反映的是城市生活,演绎的大多是大城市的生活戏。 岁月流逝,一代又一代的沪剧人以坚忍不拔的努力,使沪剧艺术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生存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走向新的繁荣。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书,记载了沪剧艺术两个多世纪来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再明亮的舞台,演起昆曲来,都美好得陈旧。——旧人、旧事、旧的心绪,旧情未了。妩媚和烦恼都是许久以前的,尘封起来没有走样。几个朝代几个百年前的一篷一笑,而今,也还是懂得。懂得,却无法安慰了——隔得太远,隔了万千的光阴。 横亘着岁月的河,昆曲是对岸的风景。河水汤汤,没有摆渡的舟。只有停留在此岸看着。迷失、怅润、困惑…… 一段段前尘往事,明明素未谋面却偏偏似曾相识,梦里熟悉得真切,醒来,皆不认得。 昆曲,是今生看到的前世。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评弹的书,因此,有些部分比较简略,没有展开。如苏州评弹历史的介绍,没有涉及有待讨论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形成,作者在八十年代初提了一个约略的说法:明末清初。后来有同志赞同并引用了这个说法,也有明代以至唐代的说法,我认为那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前身,而不是苏州评弹。能不能再进一步说得具体明确一些呢?有待继续研究。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如何分阶段?本书只是按历史分期约略介绍。 本书共分八章,其内容包括苏州评弹的称谓、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评弹与小说之异同、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等等,系统地阐述了苏州评弹的发展历程。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读者从中可对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及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色彩不仅是视觉的体验,更是文化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独特的寓意,反映着古人的自然观念、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国色300色:染出经典里的中国传统色》精选300种经典中国传统色彩,溯
本书精选了豫剧广为流传的100首唱段,按照剧目进行了编排。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新编历史剧目《黛玉葬花》《小郎门外连声请》,也有现代剧目《朝阳沟好地方》《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均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和读者欣赏,各唱段均有相关的演创人员及背景介绍、剧情讲解等,并随书配有光盘,增强视听效果。 本书由专家进行编撰,曲目精当,曲谱规范,适合豫剧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
“美育简本”是福建美术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套普及型大众美育图书。本丛书定位于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以“100问”的形式统一体例,旨在通过本书培养人们认识生活中的美、并感受这些美的能力。本书以翡翠文化为
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前者是吟诵诗词的唱腔,后者是全剧中点题性的主题歌。附上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河恋》“送信”唱段,由袁雪芬、尹桂芳对唱。这段对唱曾在20世纪40年代录成唱片,1979年在“尹桂芳流派演唱会”上尹桂芳与袁雪芬再度合作、演唱引起强烈反响,在越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为纪念蔡正仁从艺六十周年,这本《风雅千秋(蔡正仁昆曲官生表演艺术)》由其口述,由王悦阳整理撰写。选择了十出蔡正仁最为拿手的“大官生”经典折子戏,将昆曲的“冠生”艺术精华,一览无遗。在书中,蔡正仁着重回忆了学习传承经典的过程,重点剖析了每一折戏的表演要点、身段难点与精彩看点,并就其一个甲子以来的舞台感悟、人生体验,通过对十出戏的分析讲解,向读者一一道来。全书文辞力求流畅易读,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书中还有程十发、戴敦邦、程多多三位名画家,为每折戏都绘制了精美的“戏画”,增加了书的艺术感和含金量,提升了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