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地唱书到百花盛开:越剧发展历程、从三件头到中性景片:越剧舞台艺术、从呤哦南北调到流派纷呈:越剧唱腔流派、从唱书书目到创编新剧:越剧经典剧目、从半职业艺人到名家辈出:越剧代表人物、从小歌班到集团剧院:越剧主要团社。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微言轻的推荐,奋战两年,邀请昆曲最后也是最大的专家周瑞深先生在91至93岁的高齡,总结漫长一生中有关编、演、作曲、说戏(中国戏曲导演方式)的经验,勉力完成了呈献给读者的这部由奇缘
《古刻新韵(辑8共12册)》辑录历代版画精品十一种十二册,为端方、陈洪绶、张鹤、冈元凤、刘世儒、王大隆、顾炳、黄凤池、郑振铎、鲁迅等人的著作,包括《考古图(外二种)》《全相平话五种要》《何璧校本北西厢记》《顾氏画谱》《集雅斋画谱五种》《刘雪湖梅谱(外一种)》《陈洪绶版画》《琴学入门》《陶斋古玉图》以及《北平笺谱》《毛诗品物图考》等,以小精装、珍赏版的形式展现版画之美。
南戏、传奇戏曲总集。明末汲古阁编辑刊行。主持人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毛晋。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又称汲古主人。原名凤苞,字子久。初刻本署有阅世道人、得闲主人、静观道人、闲闲道人、思玄道人弁语。他们的真实姓名不详,后人推测是凌□初、冯梦龙、陆□先等人的化名。他们与毛晋过往密切,又精于戏曲,可能参与了编选与校订工作。 《六十种曲(全12册)》编于崇祯年间,分6帙,在3年内陆续出齐。初印本没有总名称,而是在每帙第一种的扉页上题“绣刻演剧十本”,每一种又题“绣刻某某记定本”,所以有人称这部书为《绣刻演剧十本》,或《绣刻演剧》。康熙年间重印时,6套同时出齐,才有了《六十种曲(全12册)》这一总标题。书中收集《琵琶记》等传奇作品59种,杂剧《西厢记》1种,共60种。59种中,既收汤显祖《还
整部《大典》图文并茂,文字170万,图片2000幅,其中彩照36页。部分珍贵史料还是首次披露。 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 《历史卷》。它以丰富的史料,真实记述了越剧自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前5年这段时期,历经成长演变、曲折成败到不断改革、发展、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全貌。本卷按年代分阶段叙述,如孕育时期、小歌班时期、绍兴文戏时期、越剧改良时期、新越剧时期、新中国建立后越剧大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等,并对越剧男女合演的改革发展作了专章的记述。 《名人卷》。记述了越剧史上的演、编、导、曲、音、美等约700余位名人的从艺小传。本卷入录者,皆为越剧各个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贡献较大、社会影响较为广泛的人员。 《名剧卷》。记述了越剧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剧目380余个,其中传统戏与古代剧260余个,时
戏剧需耍眼睛观察审视现代生活,戏剧需要耳朵感觉聆听世间万籁,戏剧需要鼻子嘴巴呼吸时代之气息,戏剧需要舌头发出演讲之辞,褒贬演绎人生状态,戏剧需要身心体味拥抱剧场舞台之瞬息万变;更重要的是,戏剧需要脑子—一戏剧当然需要脑子,将我们为之骄傲的自信、尊严、勇敢、怀疑精神、智慧和创造性的辉煌贡献出来。
《古刻新韵(辑8共12册)》辑录历代版画精品十一种十二册,为端方、陈洪绶、张鹤、冈元凤、刘世儒、王大隆、顾炳、黄凤池、郑振铎、鲁迅等人的著作,包括《考古图(外二种)》《全相平话五种要》《何璧校本北西厢记》《顾氏画谱》《集雅斋画谱五种》《刘雪湖梅谱(外一种)》《陈洪绶版画》《琴学入门》《陶斋古玉图》以及《北平笺谱》《毛诗品物图考》等,以小精装、珍赏版的形式展现版画之美。
《戏剧符号学》:尽人皆知或自以为知,戏剧不可阅读。出版商们深谙于此,惜哉!他们只出版那些在课堂里学习的剧本。教师们对此也不糊涂,他们在解释或试图解释一部戏剧作品时难以摆脱烦恼,因为钥匙另有所在。演员、导演们对此自以为比谁都要清楚,因而对任何学者的注释都有点儿不屑一顾,把它们看作是毫无用处的赘物。普通读者同样也深有体会,每当他们斗胆尝试时,便会掂量到阅读一部绝非为消闲而写的文本的困难。确实,并非人人具有演戏“技艺”的天赋,更不具有虚构一场演出所必须的特殊想象力。剧本虽然人人都读,但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这种阅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老的艺术样式面临着许多发展上的难题。要知道,某种艺术样式的消失绝不仅仅意味着它本身的失传,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中都已具有了许多功能,实际上,它早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所以,如何对待那些看上去处于边缘的传统艺术,实际上关系着我们文化的传承,比如昆曲。昆曲的诞生与发展至今历经几个世纪,它的成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特别典型地体现阵南方的社会特点、生活方式以及士大夫趣味,清淡、高雅、精致、唯美。同时,它又是吸纳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的长处的,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等。马得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欣赏昆曲,研究昆曲,描画昆曲,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读者通过他的作品,进一步认识了昆曲,增加了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感情。现在《姹紫嫣红——马得昆曲
婺剧乐曲包括唱腔、伴奏;伴奏又可分为唱腔伴奏和牌子、过门、锣鼓经,或分为头场、粗工和细工。头场(包括二台)属器乐合奏曲,粗工以大、小唢呐主奏,细工以曲笛、丝弦主奏,锣鼓经可分为表演锣鼓和唱腔锣鼓两大类。婺剧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曲牌过门有一千多个,锣鼓经也有三百套左右。本集选录了在义乌流传的婺剧部分曲牌、过门、锣鼓经,以及几个配有曲谱的折子戏和唱腔选段,管中窥豹,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