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   ( 955 条评论 )
    • 白先勇 著 /2016-03-01/ 商务印书馆
    •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 ¥57.6 ¥128 折扣:4.5折
    • 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
    •   ( 473 条评论 )
    • 徐高生 /2014-10-0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 ¥21.6 ¥48 折扣:4.5折
    • 川剧文化
    •   ( 10 条评论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营山县委员会 编著 /2021-03-01/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 蜀戏冠天下 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 五腔共和 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 变脸 喷火 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等情

    • ¥30.6 ¥68 折扣:4.5折
    • 河北戏曲名剧选译
    •   ( 27 条评论 )
    • 李正栓 /2020-09-01/ 河北大学出版社
    • 本书从河北地方戏曲中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四个剧种的代表作作为研究对象,这四个剧种分别是河北梆子、评剧、保定老调和石家庄丝弦,代表作品分别是《宝莲灯》《胡风汉月》《潘杨讼》和《空印盒》。这些作品或歌颂民族团结,宣传友好和谐,或宣扬孝道,赞美爱情,或扬善惩恶,报国尽忠,或扫黑除恶、安国兴邦,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对现代国家治理仍有启迪。

    • ¥22.9 ¥50.9 折扣:4.5折
    •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
    •   ( 122 条评论 )
    • 杨守松 /2017-05-17/ 作家出版社
    •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为杭州、温州、郴州三地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汪世瑜、沈世华 、龚世葵、张世铮 、王奉梅、雷子文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 ¥30.2 ¥67 折扣:4.5折
    • 粉墨欢娱:宁波戏曲简史(宁波文化丛书第三辑)
    •   ( 27 条评论 )
    • 友燕玲 著 /2021-08-01/ 宁波出版社
    • 本书以通俗有趣又不乏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 绪论 概述宁波地方戏曲之于宁波地域文化的意义。后分为四个部分: 戏史记忆 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展示宁波戏曲的历史面貌; 戏种概述 畅谈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四个现存剧种之古往今来; 戏目杂谈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用讲故事的方式叙写; 码头 戏事 回顾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旧闻轶事,讲述宁波城这个 戏码头 里的故事。本书既有对宁波戏曲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说,又有对戏种戏目戏事的微观解读,反映了宁波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 ¥32.4 ¥72 折扣:4.5折
    • 品味越剧
    •   ( 66 条评论 )
    • 陶瑞兴李红卫汪玉立 /2022-08-19/ 新华出版社
    • 越剧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大剧种。越剧为何能在嵊州农村诞生?又为何能在短短的百年间发展为全国性的大剧种?这是许多越剧界人士及爱好者都想知道的答案。本书从读者较为关切的话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其中的缘由。细细品读本书,读者能从书中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还可以了解越剧的发展历史、嵊州的人文地理及山水风貌。本书文笔简练,语言优美,图文并茂。书稿后以二维码多媒体形式,向读者呈现越剧的精美唱段。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承越剧和宣传嵊州的精彩读物

    • ¥16.2 ¥36 折扣:4.5折
    • 徽音传天下——安徽民歌研究与歌曲编配艺术
    •   ( 22 条评论 )
    • 田雅丽 张中灿 /2021-05-0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安徽民歌资源丰厚、形态多元、曲调多样。巢湖、当涂等五个地方民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繁昌、无为等十多个地方民歌进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根据传承人演唱的民歌进行记谱整理,并加以创编的歌曲集。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老的民间曲调用西方乐器加以呈现,使之焕发新的光彩,具有创新意义。

    • ¥20.3 ¥45 折扣:4.5折
    • 20世纪浙江戏剧史
    •   ( 29 条评论 )
    • 聂付生 著 /2014-05-01/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聂付生编著的《20世纪浙江戏剧史》介绍了:自 19世纪末始,曾经闪耀浙江剧坛的传奇退出舞台,成为浙江人永远的记忆,而以摊簧和乱弹为代表的浙江地方戏逐渐走上舞台的中心。其中又以新崛起的越剧为著。相较于以剧本为中心的历史,这时期的浙江地方戏却选择了一条对其发展多少是一种制约的重表演、轻剧本的发展路径。早改变这一发展路径的是扎根上海的越剧人。20世纪40年代初期,姚水娟、袁雪芬有意识地引文人加盟,着手越剧的大胆改革,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其他如绍剧、婺剧、瓯剧、台州乱弹、甬剧、姚剧、湖剧、睦剧、杭剧等仍旧在坚持演提纲戏之路上蹒跚而行,这一状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才告一段落。

    • ¥22.1 ¥49 折扣:4.5折
    • 谢国华黄梅戏编配选
    •   ( 1 条评论 )
    • 谢国华 /2024-06-12/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本书是作者自1986年参与黄梅戏《无事生非》以来,三十多年创作了《李清照》《墨痕》等五部大戏,编配杨俊《中国黄梅经典》唱片,总监并编配吴琼 2008新年演唱会 ,为马兰准备96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遥寄》等百余首黄梅戏唱腔编配的自选集。作者主要探索是让大型西方管弦乐队与黄梅戏结合。实践证明 戏曲+管弦乐队 的平台,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表达功能与时尚性,可以让古老戏曲艺术焕发勃勃的青春活力。本书适合戏曲爱好者使用

    • ¥45.9 ¥102 折扣:4.5折
    • 泉州戏班 庄长江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正版书籍】
    •   ( 0 条评论 )
    • 庄长江 著 /2006-06-01/ 福建人民出版社
    • 《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是福建社科院刘登翰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林国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闽台文化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又是本人主持的福建省“十五”社科基金课题。在整套丛书出版的过程中,福建人民出版社林彬副社长和本丛书主编刘登翰教授、副主编林国平教授为“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我在此谨表衷心的谢忱!

    • ¥42.46 ¥90.5 折扣:4.7折
    • 澳门戏剧 宋宝珍,穆欣欣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正版书籍】
    •   ( 0 条评论 )
    • 宋宝珍,穆欣欣 著 /2005-02-01/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充分展示澳门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与深入探索澳门独特文化现象的内涵,由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事处倡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学术力量,撰写了这套从不同侧面反映澳门文化艺术历史发展的专著。经过丛书编撰者一年多的辛勤努力,这套极具特色的《澳门艺术丛书》,终于可以奉献给广大读者。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五、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打着“地理大发现”的旗号,将澳门占为其殖民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澳门终于继香港回归之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它标志着葡萄牙在澳门殖民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没有殖民统治。澳门的历史

    • ¥26.51 ¥56.53 折扣:4.7折
    • 黄梅戏回娘家
    •   ( 17 条评论 )
    • 章华荣 /2022-12-31/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 黄梅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从根生湖北,到叶茂安徽,再归根故土,《黄梅戏回娘家》真实记录了 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四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梅县紧抓精品剧本创作、演出,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成立省级黄梅戏剧团,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抓人才培养,梨园芳华,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了把湖北黄梅戏 请回娘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 的宏伟目标。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立章谋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笔清新、流畅,有人物、有故事,可读性强,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有重要作用,也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 ¥119.2 ¥298 折扣:4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