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从根生湖北,到叶茂安徽,再归根故土,《黄梅戏回娘家》真实记录了 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四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梅县紧抓精品剧本创作、演出,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成立省级黄梅戏剧团,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抓人才培养,梨园芳华,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了把湖北黄梅戏 请回娘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 的宏伟目标。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立章谋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笔清新、流畅,有人物、有故事,可读性强,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有重要作用,也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过去上党梆子演戏,除花脸打脸、旦角涂脂抹粉外,生角(包括小生)是不化妆的,均是本色面皮,戴一顶网子,把眉吊起来就穿戴登场,致有“黄皮生”、“麻子生”、“黑脸生”雅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戏剧改革,上党梆子和别的剧种一样,所有剧中人包括龙套、小军都统一化妆,施粉涂丹、勾眉画眼,改自然人为剧中人。广义地说,这是脸谱化运用于所有剧中人的一种手段,使戏曲的特征更加突出,所以凡剧中人脸上均有“谱”。这本脸谱集既反映了它的实用性,也有美感欣赏性,是研究上党梆子艺术的宝贵资料。在编纂时,对一些重点角色的传说、标志的象征、有关方面作了记述,还保存了老艺人部分手稿,同时还选录了几个古代脸谱、面具,以供研究者参考。
阿甲同志导演和参加编写的历史故事剧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京剧《三打祝家庄》、《金田风雷》、《凤凰二乔》、《赤壁之战》,昆剧《晴雯》、《三夫人》、《朱买臣休妻》,粤剧《李香君》等,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有很大贡献。他又改编和导演了《白毛女》、《火烧望海楼》和《红灯记》等,对京剧表现现代生活进行了认真的、富有成效的实验和探索,闯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阿甲的戏曲理论的特点:,它是从戏曲的实际出发,既来自他自己和同行们以至前辈的艺术实践经验,也来自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之中,是有的放矢,是为了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的,所以易于为广大戏曲演员所接受,感到说到了点子上。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既着重研究戏曲的特殊性,又很注意关于戏剧艺术的一般性的研究;既重视戏曲艺术传统的继承,又很强调它
导语 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从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越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与立场来阐述越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论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取向,揭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色,以及越剧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特别是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中的价值、作用与地位。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越剧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较全面、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及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从浙江和上海两地演艺文化的比较中首次提出了越剧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集中代表的观点。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在资料的翔实、数据的可靠、逻辑的严密,而且在越剧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术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稀有剧种卷(1949-2019 套装全3册)》共分三册,是对于广东地区自1949年以来,精选的珍贵稀有剧种剧本的合集。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稀有剧种卷(1949-2019 套装全3册)》是对广东省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粹及历史记忆和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有利于增强和激发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保护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奔》(2006)《新录鬼簿》(200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系南戏遗响,产生于浙江温州,距今已近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被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书作者是 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作者著写本书,集舞台实践、艺术创研、理论研究、传承发展于一体,从正字戏的渊源概况、声腔与伴乐、传统剧目、表演特色、 演员、正字戏的继承与发展等对正字戏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史料爬梳与理论升华。《南戏遗响——正字戏》为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版《正字戏》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