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齐白石?杂画篇(二)》采用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书中收录齐白石杂画多幅,烂漫多姿,多用墨线勾勒再渲染,画作中常散发出浓浓的野逸气息。
本书分源流、概论、剧目谱例、传记、文选、图片等若干大部,全面阐述了黄梅戏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作品,声腔与剧目,成果与人物等诸多话题;广泛涉及黄梅戏纵横两度的文史及戏剧知识,是黄梅戏剧种的一部归结性著作。
戏曲表演一贯坚守的两大基本表演原则是:一、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大一统、大综合原则;二、非幻觉主义的、与观众直接交流互动的原则。正是这两大艺术原则,奠定了我国戏曲特有的艺术形态。这并非昆剧所创始,却因昆剧而得到了稳定巩同与深化。由此两大原则而引发出一系列基本表演手法是:一、脚色的分类与演员的分行,也即演员扮演脚色类型相对专业化的手法;二、排斥写实布景,发展写意虚拟的表演的手法;三、化妆、服装穿戴的定型化,从而发展出运用化妆及服装穿戴以加强表演的手法。这些手法也非始自昆剧,但都因昆剧而进一步细化、规范化(也即符号化)并趋向于完备。又专列一章论述昆剧的身段艺术。作为诉诸于视觉的演员的形体动作,既从生活出发,又加以提炼,并作舞式化的艺术夸张,最后形成演员与观众共同的约定符号
本书特点是以情取胜,重视用润腔细致地表达感情,她演人、唱情,韵味醇厚,这些长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黄德君主编的《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附光盘早期)》收入了袁雪芬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已出版唱片的唱段,其中有女子越剧首次出版唱片中的唱段《方玉娘哭塔》和诞生[尺调腔]的《香妃》唱段。书中记载了袁雪芬在那一时期代表剧目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越剧音乐唱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今后学习、研究越剧音乐和袁派唱腔艺术的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戏曲表演一贯坚守的两大基本表演原则是:一、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大一统、大综合原则;二、非幻觉主义的、与观众直接交流互动的原则。正是这两大艺术原则,奠定了我国戏曲特有的艺术形态。这并非昆剧所创始,却因昆剧而得到了稳定巩同与深化。由此两大原则而引发出一系列基本表演手法是:一、脚色的分类与演员的分行,也即演员扮演脚色类型相对专业化的手法;二、排斥写实布景,发展写意虚拟的表演的手法;三、化妆、服装穿戴的定型化,从而发展出运用化妆及服装穿戴以加强表演的手法。这些手法也非始自昆剧,但都因昆剧而进一步细化、规范化(也即符号化)并趋向于完备。又专列一章论述昆剧的身段艺术。作为诉诸于视觉的演员的形体动作,既从生活出发,又加以提炼,并作舞式化的艺术夸张,形成演员与观众共同的约定符号,并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戏剧的代表作家,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本书收入《熙德》《贺拉斯》《尼科梅德》三部作品,其中《熙德》是作者最富盛名的作品。《熙德》于1636年公演,剧中人物在激烈的冲突中表现出不计代价的美德,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像《熙德》一样美”成为了一句成语。由于对三一律的违背,剧作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在今日看来,高乃依无疑是法国戏剧的一位代表人物。
《尹桂芳越剧唱腔精选》系“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中的一本,此系列图书是按各行当的唱腔特点进行编写。书中不仅精选了尹桂芳的唱腔名段,还有大量珍贵历史剧照,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越剧名家的成长。随书还3张,精选了尹桂芳在经典越剧中的精彩唱段。对越剧传承者和越剧唱腔音乐研究者,都是一份极好的资料,对越剧爱好者,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唱腔选集。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昆曲对我来说,是一种感召,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悠长历史的重量,感触着它繁华和败落的兴衰沉浮,也每天思考着它六百年生命的神秘基因,它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的魅力是什么?是一种美!一种凝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古典美,优美华丽的曲词、繁复精致的身段,无不充满了动人的美!它将文学、舞蹈、歌唱、表演极完善地糅合在一起。文人学者可以从曲词中看到中国文字的飞扬文采,音乐家可以从曲调里感受到传统丝竹的悠扬低回,园林家甚至可以从中体味中国园林的玲珑曲折,画家则于水袖翻穿间想象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从不同角度去看昆曲,它都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为此,余秋雨老师说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大家都为之盛赞。
传统粤剧锣鼓,是粤剧、粤曲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课堂式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希望准确地、有效地传承传统粤剧锣鼓演奏和使用更显得必要性,也正是本书出版的主要目的。本书在过去锣鼓谱的基础上,分列为“鼓谱、板鼓竹法谱、锣谱、镲谱”,其中鼓谱就传统粤剧锣鼓记谱,可以唸读出来,其余声部则是单独分列记谱,同时说明各锣鼓的用途与速度。本书是为了广大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与业余音乐爱好者而编写整理的一部“雅俗共赏、学术性与实用性兼顾”的通俗。
昆曲对我来说,是一种感召,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悠长历史的重量,感触着它繁华和败落的兴衰沉浮,也每天思考着它六百年生命的神秘基因,它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的魅力是什么?是一种美!一种凝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古典美,优美华丽的曲词、繁复精致的身段,无不充满了动人的美!它将文学、舞蹈、歌唱、表演极完善地糅合在一起。文人学者可以从曲词中看到中国文字的飞扬文采,音乐家可以从曲调里感受到传统丝竹的悠扬低回,园林家甚至可以从中体味中国园林的玲珑曲折,画家则于水袖翻穿间想象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从不同角度去看昆曲,它都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为此,余秋雨老师说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大家都为之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