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从根生湖北,到叶茂安徽,再归根故土,《黄梅戏回娘家》真实记录了 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四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梅县紧抓精品剧本创作、演出,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成立省级黄梅戏剧团,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抓人才培养,梨园芳华,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了把湖北黄梅戏 请回娘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 的宏伟目标。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立章谋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笔清新、流畅,有人物、有故事,可读性强,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有重要作用,也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川剧表演精湛,唱腔优美,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川剧中的折子戏,在人物塑造、舞台表演、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是一出大戏中最为精彩的段落,也是最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部分。这些折子戏中蕴涵了四川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精心雕琢和艺人演出的千锤百炼,故而常演不衰,日臻。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从剖析女性戏剧导演的典型作品入手。从被忽略和被轻视的事实之中,发掘其真实的意义和价值,将中国戏剧女导演们缔造的舞台辉煌,全面系统地载入了史册,是一次对中国戏剧女性导演群体的成功检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理清了一条中国女性导演美学观念嬗变的脉络,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构成的精神内核。《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规避了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评论,而是从戏剧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特别是注重结合中国传统美学进行分析、归纳、梳理,为戏剧美学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无
王宁编著的《昆剧折子戏叙考》精择350多出折子戏,首先介绍全本,然后介绍具体折子。其次,在收录文献类型角度看,作者其实注意到了三类文献的收录情况:一是文学本,以《六十种曲》为代表;二是一般的舞台本,以《缀白裘》为代表;三是身段谱。三者各有侧重,堪称全备。书中有关研究和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折子戏源流的考察;二是关于折子戏看点的研究;三是关于折子戏音乐的研究。
本书共收录戏曲脸谱近1500幅,主要取自8个地方大戏剧种。因地方小戏剧种的脸谱大多源于大戏剧种,故仅选取了颇有剧种特色的6幅花鼓戏脸谱,以作小戏剧种脸谱的代表。书中收录的全部脸谱按湘剧、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的顺序排列,各剧种脸谱中再分别依净、丑、生、旦排列,由谢雨、陈嘉琪、章琳等三人负责择选、修改、厘正、拍摄和编辑,并分工编写了脸谱索引。周方今参加了部分剧种脸谱的现场拍摄,邹世毅、谢惠钧负责一、二、三审。谢惠钧拟就全书的基本结构,撰写“湖南地方戏曲脸谱概述”,邹世毅写了“前言”,并审定了全书的所有图片和文字。
《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文论集》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先生的文论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谈艺,是张桂凤先生对自己越剧艺术生涯的总结,有对于角色扮演的体会、舞台造型和唱腔的创新、艺术道路和艺德的总结。第二部分:文论,是戏曲界名家对张桂凤先生越剧艺术的评价和总结。第三部分:回忆,是张桂凤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家人对张先生的追忆和怀念。全书文字质朴、感情浓厚,能够全方位立体的反应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先生的舞台艺术和生活上的全貌。
导语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从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越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与立场来阐述越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论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取向,揭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色,以及越剧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特别是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中的价值、作用与地位。内容提要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越剧文化研究”成果之一。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较全面、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及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从浙江和上海两地演艺文化的比较中提出了越剧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集中代表的观点。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在资料的翔实、数据的可靠、逻辑的严密,而且在越剧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开拓与积累的意义。
川剧表演精湛,唱腔优美,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川剧中的折子戏,在人物塑造、舞台表演、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是一出大戏中最为精彩的段落,也是最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部分。这些折子戏中蕴涵了四川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精心雕琢和艺人演出的千锤百炼,故而常演不衰,日臻。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碟、V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过去上党梆子演戏,除花脸打脸、旦角涂脂抹粉外,生角(包括小生)是不化妆的,均是本色面皮,戴一顶网子,把眉吊起来就穿戴登场,致有“黄皮生”、“麻子生”、“黑脸生”雅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戏剧改革,上党梆子和别的剧种一样,所有剧中人包括龙套、小军都统一化妆,施粉涂丹、勾眉画眼,改自然人为剧中人。广义地说,这是脸谱化运用于所有剧中人的一种手段,使戏曲的特征更加突出,所以凡剧中人脸上均有“谱”。这本脸谱集既反映了它的实用性,也有美感欣赏性,是研究上党梆子艺术的宝贵资料。在编纂时,对一些重点角色的传说、标志的象征、有关方面作了记述,还保存了老艺人部分手稿,同时还选录了几个古代脸谱、面具,以供研究者参考。
《昆曲大观·前世今生》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绝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卓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