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绣,是藏传佛教寺院文化艺术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唐卡中的一种,堆绣实际上就是贴花唐卡,又称为“剪堆”。堆绣图案别致、制作精细、形象生动、繁复奇绝。堆绣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
本书从内容上看,有的故事情节不够连惯,格式不够规范,有病句、脱节、剧名相同而内容不同等等。有的剧本记录中没有出现全剧人物名称,只有担纲角色谓称。这也是婺剧早期出现的一种独特记录方式.这在全国戏曲剧种中都是极少见的“单色本”记录剧本。婺剧前辈称为“拆纲”(注三)。“拆纲”语句在结构上经常会出现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之处,这与婺剧生长在多方言区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就全国而论,北方语言较统一,南方语言多样化。而浙江浙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一个县(市)的语言都有南北东西的区别。例如,永康与东阳的交界地距离还不足一公里的范围内,语言声调就完全两样,这就是区域的特性,并因此引起了婺剧语音不同,语间引化为声腔。举两个舞台词语为例:“成王霸业”,江山腔为“成王拜月";兰溪腔为“擒横摆越”;又如“金
《昆曲大观·前世今生》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绝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卓越的魅力。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是资深粤剧编导蔡孝本老师,凭借在粤剧行内从业多年的亲身体验,对戏人在演出生活中形成的行话俚语,进行的总结和整理。这些生动的语言,记录了粤剧行业独特的生存状态,更以小见大,从片言只语间展现了粤剧生存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其变迁更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收录了大量当下已甚少使用的粤语口语,对研究粤方言的流变,有的参考价值。 《戏人戏语——粤剧行话俚语》包括5部分的内容: 1.戏班背语:只凭借文字,或语言表达,行外之人完全无法了解清楚其真实含义的语言。它一般只在戏行内作交流使用。 2.舞台术语:有关粤剧舞台艺术的词语。 3.戏行行话:粤剧戏行内通用的话语,包括戏谚、行规、教条等。 4.戏行俗语:原是戏班中的流行语言,后来大多流传到社会,成为广府民间俗语。
从春柳社成立开始,中国话剧已经一百年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迎来了五十五年的庆典。 “要把北京人艺办成一个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剧院”,作为一种理想,曾澎湃了几代艺术创作者的热情,正是因为他们对舞台的的痴迷、眷恋、投身、奉献甚至“疯魔”,我们自豪地看到了,在半个多的世纪中,北京人艺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形象,以及剧院的文化底蕴和所享有的世界声誉。而其自成体系的北京人艺演剧风格,是探索、创新与实践的积累,它言说着艺术家们辛勤的耕耘、话剧观众由衷的认可和这个剧院独具的艺术魅力。理论家们所称谓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不仅是话剧艺术中的一个标杆、一个品牌,还成为一个专项的学术课题,不断地被学者提及和深入探究。 曹禺说过:“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
本书共收录戏曲脸谱近1500幅,主要取自8个地方大戏剧种。因地方小戏剧种的脸谱大多源于大戏剧种,故仅选取了颇有剧种特色的6幅花鼓戏脸谱,以作小戏剧种脸谱的代表。书中收录的全部脸谱按湘剧、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的顺序排列,各剧种脸谱中再分别依净、丑、生、旦排列,由谢雨、陈嘉琪、章琳等三人负责择选、修改、厘正、拍摄和编辑,并分工编写了脸谱索引。周方今参加了部分剧种脸谱的现场拍摄,邹世毅、谢惠钧负责一、二、三审。谢惠钧拟就全书的基本结构,撰写“湖南地方戏曲脸谱概述”,邹世毅写了“前言”,并审定了全书的所有图片和文字。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系上海市*(2006)科研项目,是我长期研究课题《中国戏曲的装扮艺术》系列之一,也是继《中国京剧衣箱》、《中国戏曲衣箱角色穿戴》(京剧)出版后,又一本介绍中国昆曲传统重要剧目折子戏的装扮艺术专业工具书。作为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中专院校容装、表演专业的教科书,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与操作性,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戏剧符号学》:尽人皆知或自以为知,戏剧不可阅读。出版商们深谙于此,惜哉!他们只出版那些在课堂里学习的剧本。教师们对此也不糊涂,他们在解释或试图解释一部戏剧作品时难以摆脱烦恼,因为钥匙另有所在。演员、导演们对此自以为比谁都要清楚,因而对任何学者的注释都有点儿不屑一顾,把它们看作是毫无用处的赘物。普通读者同样也深有体会,每当他们斗胆尝试时,便会掂量到阅读一部绝非为消闲而写的文本的困难。确实,并非人人具有演戏“技艺”的天赋,更不具有虚构一场演出所必须的特殊想象力。剧本虽然人人都读,但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这种阅读
本书是关于蒲州梆子的大型资料性书籍,全书收集了各类剧种条目1500条,图片近1000张,字数多达154万,分为综述、图标、志略、人物、附录五大部分,书中记载了蒲州梆子的产生、演变、流布、发展和现状等问题。
楚剧是湖北地方戏曲中的大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套书为武汉出版社“武汉舞台艺术口述历史”丛书的最新作品,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文化部及湖北省
《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内容简介:例戏,是指中国传统戏剧在正戏演出前搬演的一些带有仪式功能的短剧。这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特有戏俗,搬演的目的主要是为沟通神人,以满足俗民的信仰需要;演出剧目与正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一般要和演出场合相谐和。就例戏的生存空间来看,例戏是纷繁复杂民俗活动中的一种特殊事象;据功能而言,例戏的搬演是广大民众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例戏虽是一种演剧,但同时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仪式。《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例戏剧本辑校》从笔者多年来收集的500余个例戏中选取了其中的230本,分赐福类、庆寿类、人生礼仪类、功名类、其它喜庆类、类进行了归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