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老的艺术样式面临着许多发展上的难题。要知道,某种艺术样式的消失绝不仅仅意味着它本身的失传,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中都已具有了许多功能,实际上,它早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所以,如何对待那些看上去处于边缘的传统艺术,实际上关系着我们文化的传承,比如昆曲。昆曲的诞生与发展至今历经几个世纪,它的成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特别典型地体现阵南方的社会特点、生活方式以及士大夫趣味,清淡、高雅、精致、唯美。同时,它又是吸纳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的长处的,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等。马得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欣赏昆曲,研究昆曲,描画昆曲,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读者通过他的作品,进一步认识了昆曲,增加了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感情。现在《姹紫嫣红——马得昆曲
婺剧乐曲包括唱腔、伴奏;伴奏又可分为唱腔伴奏和牌子、过门、锣鼓经,或分为头场、粗工和细工。头场(包括二台)属器乐合奏曲,粗工以大、小唢呐主奏,细工以曲笛、丝弦主奏,锣鼓经可分为表演锣鼓和唱腔锣鼓两大类。婺剧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曲牌过门有一千多个,锣鼓经也有三百套左右。本集选录了在义乌流传的婺剧部分曲牌、过门、锣鼓经,以及几个配有曲谱的折子戏和唱腔选段,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在这部合集中,陆洪非、林青先生的其他剧作以及由舞台剧演绎延伸的影视剧作品也都选入,在此不再一一介绍。中国戏剧自诞生之日起,800年间演绎的剧目(包括民间草台与市井花台)难以计数,但能够长久流传活在百姓生活里的并没有多少。唐、宋、金时存篇甚少,元有关王马白,明有汤显祖,清有“南洪北孔”之说,延至京剧则集800年之大成,剧目有l280余种,可谓名剧璀燥、大家辈出,然细究起来,活在人们心中的全本大戏也屈指可数。地方戏全国有300多种,至今仍有活力的也越来越少了。当然,以中国之大,每个剧种有几个剧目能够流芳百世,那也就蔚为大观了。黄梅戏至今仍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又因为有《天仙配》《女驸马》《风尘女画家》这样的好戏广为流传,相信黄梅戏还会有可持续发展之生命潜力,但她要想有更多的大戏像《天仙配》《女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