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书”是说唱文学的一种,起源于乾隆年间,在清代中后期盛极一时。流传下来的版本也非常多,但以车王府收藏的子弟书数量最多,且质量较高。“车王”是成吉思汗直系子孙车登巴咱尔王的简称,车王府藏子弟书即车王府所收藏的子弟书。大量叠词的使用是子弟书的一大特点,王美雨编著的《车王府藏子弟书叠词研究》即对这些子弟书中的叠词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以期对近代汉语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本书是一本清代宫廷演剧承应机构昇平署所演戏曲剧目角色的人物画集。昇平署在编排剧目的同时,内廷如意画馆也适时依据剧本绘制戏画、扮相谱、戏曲册页,一则纪录宫廷戏曲活动,二则供爱好戏曲演出的帝王后妃欣赏之用。这些戏画,既比较写实, 根据内廷演出的演员形象和穿戴规制进行绘制,涉及65个剧目中370多个戏曲人物的扮相,亦见出画工精良和独特画风。有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
《曲牌全书》包括北曲的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三调(双调,越调,商调)共191个曲牌;南曲的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三调(双调,越调,商调)共113个曲牌;大石调,小石调, 般涉调, 仙吕宫入双调,由26字至90字,共57个曲牌。
本书以1949年以后的福建地区的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1949至2018新中国70年戏曲活动资料,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新中国福建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 地展现福建地区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本书的出版对新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一本清代宫廷演剧承应机构昇平署所演戏曲剧目角色的人物画集。昇平署在编排剧目的同时,内廷如意画馆也适时依据剧本绘制戏画、扮相谱、戏曲册页,一则纪录宫廷戏曲活动,二则供爱好戏曲演出的帝王后妃欣赏之用。这些戏画,既比较写实, 根据内廷演出的演员形象和穿戴规制进行绘制,涉及65个剧目中370多个戏曲人物的扮相,亦见出画工精良和独特画风。有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
本书是一本清代宫廷演剧承应机构昇平署所演戏曲剧目角色的人物画集。昇平署在编排剧目的同时,内廷如意画馆也适时依据剧本绘制戏画、扮相谱、戏曲册页,一则纪录宫廷戏曲活动,二则供爱好戏曲演出的帝王后妃欣赏之用。这些戏画,既比较写实, 根据内廷演出的演员形象和穿戴规制进行绘制,涉及65个剧目中370多个戏曲人物的扮相,亦见出画工精良和独特画风。有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
《中国电影美术论》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后完成的。在开始写这篇“后记”时,不禁想起了我发表的篇关于电影的文字。我在大学学的是中国画专业,但我次将书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却是关于电影的。那是在上大学前的1982年,我写了两篇极不成熟的文字,一篇是谈当时中国电影不应该只注重戏剧和表演,还应该重视“电影视觉造型”的表现力,记得在文中提到了中国电影应学会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另一篇是谈对“电影是遗憾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前一篇自觉自己理论水平不够,还不能够把“电影视觉和造型语言”这一论题阐述清楚,就把后一篇当作一篇感想投寄给了当时发行量很大的《电影创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么不成熟的文字竟然在当年的第6期上发表了!而且在下一期上还引发了一篇对我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的商榷文章。更令我想
本书是一本清代宫廷演剧承应机构昇平署所演戏曲剧目角色的人物画集。昇平署在编排剧目的同时,内廷如意画馆也适时依据剧本绘制戏画、扮相谱、戏曲册页,一则纪录宫廷戏曲活动,二则供爱好戏曲演出的帝王后妃欣赏之用。这些戏画,既比较写实, 根据内廷演出的演员形象和穿戴规制进行绘制,涉及65个剧目中370多个戏曲人物的扮相,亦见出画工精良和独特画风。有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