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祖主编的这本《折子戏赏析》选取百余则折子戏,根据一位名伶限选一则的原则,涉及120位名演员,涵盖全国三十余个戏曲剧种。《折子戏赏析》选择既严,搜罗也广,且着眼于戏曲的舞台呈现,不同于一般的文本赏析。撰稿人大多是戏曲理论家和编导,论述到位,行文之间还不时引用演员本人自述的表演经验,使本书兼具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表意主义戏剧影视研究》是一部研究中国电影表意主义体系特征的学术专著。内容从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美学原则、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阐述了“表意主义”的美学思想,注重对中国电影的本质进行探索,分析表意主义电影体系中每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表意主义形式与创作方法、美学原则、电影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永义先生治史治文,是一个宽领域多创获的著名学者,而其着力最勤苦、一生不离弃的则是戏曲。举凡中国戏曲史上的学术热点和难点,大到起源、形成、流变、剧种、腔调,细如戏曲的程序、格范、勾栏、堂会,扩展而至正史的礼乐志和民间之俗文化,他都认真研求,作出了卓有创建的论述。他的视践还从讲堂延伸到田野,开展对地方戏尤其是小戏的调查研究;他的兴趣也由案头扩展到场上,创作了一系列的新编历史剧。永义先生是台湾戏曲研究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更像是个一直坚守和求索着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护法。或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永义先生对两岸文化交流投注了大量心血。这些年来,他每年都多次来内地,参加学术会议、讲学或随剧团来演出交流;他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每年都邀请内地的学者赴台交流,邀请内地艺术家到台湾巡演。我们知道,
本书是本实地考察性研究陕北说书的专著。陕北说书代表着一个的传统,并且这个传统正在失去。那些自称“书匠”的盲说书人是我们时代的荷马,作为一种被失落的文化主体角色,文字和书写曾使他们遭受重创,如今他们正面临新的挑战,并最终走向消亡。陕北说书以“劝世”为主旨,其深层底蕴无不表达出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它宣扬因果报应以构筑道德的底线,宣扬知足常乐以摆脱生活的困扰,宣扬侠义爱情以宣泄生命的激情,引导人们追求道德、行为的修养和完善,获得心灵的慰籍和生活的信心。
《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研究》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老师多年的研究成果,书中系统地阐释了世界戏剧演剧体系研究中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新成果,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研究不可多得参考用书。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它是一部借丹麦历史题材反映英国动荡不安的现实的戏剧。哈姆雷特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人物,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叔父毒死了他的父亲: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并迅速和他的母亲结为夫妻。哈姆雷特决定为父亲报仇,但由于他强调理智的力量,思考多于行动,总是蹉跎不决。最终结果是:他和仇人同归于尽,造成令人嗟叹的悲剧结局。
《当代西方舞台设计的革新》全面立体地介绍了西方舞台设计的发展,对西方戏剧舞台进入十九世纪后的持续发展变化过程,详尽地予以生动解说,并不失时机地注入作者独特的学术见解,是舞台设计专业入门书籍。
《戏曲旦行身段功(精)/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编著者王诗英。 本书由“戏曲旦行身段功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作用及其教学方法”、“戏曲旦行身段基础功训练项目”、“传统套路及应用动作”“传统表演技巧”“眼睛的训练”及“戏曲旦行身段功教材的编创体会”等六部分内容组成,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戏曲旦行身段功训练的各种技巧、动作要领、训练方法等,对每种技巧的说明除作详细解释外,还配以大量动作示意图予以说明。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它是一部借丹麦历史题材反映英国动荡不安的现实的戏剧。哈姆雷特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人物,是个人文主义者。他的叔父毒死了他的父亲: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并迅速和他的母亲结为夫妻。哈姆雷特决定为父亲报仇,但由于他强调理智的力量,思考多于行动,总是蹉跎不决。最终结果是:他和仇人同归于尽,造成令人嗟叹的悲剧结局。
《盛世流芳“继”字辈从艺60周年庆贺演出纪念文集》里,汇集了“继”字辈从艺60周年庆贺活动的报导及海内外观众对庆贺演出的反应。这些反应,表达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观众审美观的变化和需求。同时,还选择、刊载了多年来报刊杂志发表的对于“继”字辈艺术成就的部分评论。还有一部分是“继”字辈个人记述的学艺与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
《的舞台艺术》在该刚首轮演出结束后,即时将主创人员的创作心得、各方反馈意见和演出剧本整理成册,时间揭秘台前幕后的生动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其舞台艺术成就、总结创作得失。《窝头会馆》能与《茶馆》相提并论吗?这部戏剧能否成为人艺艺术传承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她会成为人艺舞台上又一个盛演不衰的经典吗?相信读过《的舞台艺术》后,读者自会得出备自的判断…… 《窝头会馆》是北京人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隆重推出的献礼剧目。作家刘恒以其独有的人文视角聚焦平民百姓的生存困境,彰显悲天悯人的情怀;导演林兆华以返璞归真的舞台呈现,尽显朴拙大气的风范;加之五大明星的珠联璧合、精彩演绎,使这台京味儿浓郁的戏刚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赢得了良好的票房与口碑。
《山东地方戏丛书:山东梆子》是部全面总结和集中展示山东地方戏曲整体风貌的综合性著述,是山东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对于系统总结梳理山东地方戏曲的发展演变历程,抢救整理齐鲁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以及两岸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知识及其具体训练方法的工具书。此书语言严谨、精炼、准确,全书从行当、形体、跳转、毯子功、服饰、盔帽翎发、髯口、道具、把子功、舞台调度和排演术语等十一个方面对戏曲表演艺术作了详细地阐述,所释名词、术语共有一千五百多条,随文配有一千三百多幅精心绘制的图画,让人一目了然。本书图文并茂的这一特点,使其不仅可以作为一本辞典备查,也可以作为教科书供戏曲演员、教师、学生以及戏曲爱好者学习使用。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除了它的表演艺术使人称叹叫绝之外,"戏箱"文化也十分值得探究。该书作者在继承前辈衣箱老师经验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从五百多出剧目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出剧目,并详细严谨地记录下了每个剧目的剧情、角色行当、各个角色的穿戴、砌末装置,同时还对该剧目的演变历史、流派风格做了简要的介绍。该书不仅仅是戏曲容装班的一本穿戴课教材,同时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的参考价值。
《西方戏剧史通论》从西文戏剧家、剧作、戏剧流派的评述与分析入手,对重要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代表性剧作家及其作品,特别是典型的戏剧作品进行了重点解读和阐释,清晰地勾勒了西文戏剧的发展脉络,并总结了西方戏剧文化的基本价值以及探讨其赖以存在的文化本质。
这是一本个人戏剧论文集。作者因为长期从事戏剧导演及相关戏剧工作,结合戏剧与自己人生的实践,把戏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本体论来指导生活和实践。书中大多数文章是已发表于报章的文字,还有一些艺术活动的演讲。涉及戏剧艺术本质和创作风格等关于戏剧内在特征的认识,也有一些是围绕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记人谈事的文章,特别是其中关于一些人艺经典剧目的排演创作手记,包含很多专业论点和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
《中国京剧编年史》是一部京剧断代编年史。作者依据历史资料和翔实考证,以年为序,梳理了京剧艺术从1790年三庆徽班的成立,从。昌腔上吸收徽、汉两调,乱弹诸月空及昆弋所长,演化形成京调皮黄戏并跃升为“庙堂之乐”主流推重的艺术形式,一直记叙到1919年京剧改良。洋洋七十万言,介绍了与京剧兴起和发展相关的政事纪要,重要戏剧班社建立和活动,从业人员师承及亲缘关系,官方和民间的演出管理机构等,总结了京剧演剧艺术成就,勾画了京剧兴起繁荣到改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展现了清中期至民国这段时期以雅俗共赏的京剧为代表的世俗文化风情。全书另附有《京剧演员师承表》《京剧主要演员、场面血缘表》以及作者王芷章先生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