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高腔是单声腔剧种,曾北上杭州,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地区,西到江西、安徽,遍及四省的广大城乡。其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在我国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松阳高腔的唱腔山歌风味浓郁,常以帮腔、甩腔、衬腔等形式演唱,仍保留着里巷歌谣的古老风貌。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越剧唱腔赏析》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
图书名称: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ISBN: 9787810851206 开本: 大度32开 出版时间: 2002-10-01 版次: 1 印次: 1 著者: 施旭升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戏台是一个折射大干世界的大窗口,将世间数不尽的离合、纷争与恩怨是非摄人其中。但台上的戏并非现实世界的实录,而是反映人心,表现戏中人的内心世界,把他们的酸甜苦辣变成观众的五味杂陈,同时把观众的梦想化为戏中人的梦想。 在《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中,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我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的情况介绍给读者,并试图通过戏曲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今天,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新媒体席卷社会的形势下,人们对艺术形式的鉴赏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戏曲,在当下的传播和传承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笔者试图探索依托新媒体平台拓宽推广戏曲的渠道,希望
舞台设计是戏剧空间的创造者,空间是舞台设计的对象。 《舞台设计》从物质的剧场、人和动作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视觉图像的构成这三个维度来阐明戏剧空间。 《舞台设计》凝聚了作者胡佐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和心得,引用了大量中外舞台设计者的经验和论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舞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的设计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图书名称: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ISBN: 9787810851206 开本: 大度32开 出版时间: 2002-10-01 版次: 1 印次: 1 著者: 施旭升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语言是人的能力,语言表演铸造美好人生!全新打造、内容厚实、业界认可的性的语言表演教科书!《语言表演》介绍了诗歌朗诵的技术、技巧,儿童故事的加工改编及演讲方法,以及儿童创作的要点,语言表演教学活动纲要等内容。
戏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又是融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东西方戏剧进程》是一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主要戏剧现象的著作,它的内涵包括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主要类型,它们从起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互相联系亦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不同美学品性的比较等。
《越剧入门与鉴赏》介绍了越剧的基本知识。 越剧作为发源于浙江的独特剧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主要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江南奇葩”。
山西阳高县北部三镇庙宇及庙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依旧艰难的村民生活中,于情理之中迅速复兴。在村民的需求之中,在民间信仰的扩布之中,在村民的意识及行为之中,它们于涅柴之后的再生是有选择和多功能的,并具有自身恢复与适应调节能力。这使停止或处于暗流状态的民间乐班复又大张旗鼓地出现于该场合之中。 阴阳与鼓匠,是当地对于分别以笙管与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仪式音乐班社成员的不同指称。原本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乐器,笙管与唢呐,在曾经是多民族交相融合的区域之中相遇,同时被村民接受与使用。在数百年的变迁中,唢呐与笙管相谐与和鸣。 社会身份首先是普通村民的阴阳与鼓匠,亦因其吟诵经文、乐器演奏等相关技艺而成为与普通村民相异的仪式执行人。阴阳与鼓匠乐班并非纯粹的音乐组织,而是活跃在当地庙会及丧葬礼仪
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 海上昆曲文物述珍》。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 云间流芳 、 红氍歌吹 、 昆乱相争 、 淞滨度曲 、 报章戏谭 、 雅声传继 、 兰苑粲英 、 艺林出岫 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外国戏剧史/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和戏剧知识的专业书籍。 《外国戏剧史/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主要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对外国戏剧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纵向上,从古希腊时期跨至20世纪,清晰地把握戏剧史的发展脉络,横向上,在特定历史阶段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外国戏剧史/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在爬梳外国戏剧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是从演出的角度,对影戏艺术形态及其特征所作的探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影戏”之名,出于宋代。北宋《事物纪原》一书就载有“影戏”一条。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行走在的改革开放道路上,中国戏曲也从新时期走到后新时期再经历了世纪转换,留下诸多值得我们从学理层面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李祥林所著的《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戏曲为主视点,立足当代学术理念,面向当代艺坛现实,运用多维知识及视角考察、剖析、阐释和反思戏曲艺术在当今中国的存在态势和命运轨迹,从而为大家认识和把握这个时期的戏曲脉动,为当代社会背景下本土戏曲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戏剧人物服装设计:韩春启舞台作品精选》是韩春启对戏剧、舞蹈等舞台服装设计的创作总结。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艺术创作实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一个设计者在舞台服装设计领域的历程。书中呈现了大量的设计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者的不同风格与创作轨迹。这些设计图均是演出的实例,对专业师生和从事舞台服装设计的人员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戏剧人物服装设计:韩春启舞台作品精选》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丰富,针对性强,既适合专业院校师生使用,又可供服装设计者参考。
本书是王国维多年从事戏曲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大大提升了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把他从“托体近卑”的俗文学拉升到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是中国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
昆曲,是我国古典戏剧的代表。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全世界以神奇的目光注视着它,迅速广泛地兴起了一股“昆曲热”。随着这股“昆曲热”的发展,昆曲艺术的民族特征、昆曲的美学价值,将进一步为世界所认识,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的地位,也将被世界戏剧史改写。 作为这种“昆曲热”现象之一,各种介绍、论述、研究昆曲的出版物,也像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刘静女士撰写的《幽兰飘香——昆曲之美》一书,就是其中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一本。全书十余万字,广泛地涉及昆曲历史、昆曲文学、昆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并以演员的表演艺术相贯穿,成为这本书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目的上,即它的现实针对性上。
本册书概述了剧院是如何建成的。要实现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点金术,你必须付出爱并具有冒险精神,将构筑一座剧院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有机地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就像剧院中的演出一样,一座剧院的成功取决于与剧院建筑有关的专家们的能力协作,其中包括建筑师、还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编舞、指挥、指导教师、舞台及灯光设计、音响师和技术顾问等人。无论对演员还是对观众来说,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演出所在的场所决定了戏剧演出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介绍HHPA的剧院建筑,我们请美国演艺界的一些人士阐述了剧院与建筑的关系。我们非常感激这些撰稿人对此事投入的极大热情及独到的见解。他们描写了各类形式的剧院,如:历史的、现代的、当地的、闻名世界的、朴素的、豪华的。有几位作者评论了一些HHPA的设计作品。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