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选》由30首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组成,其中包括:《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沙家滨》、《讨学钱》以及花鼓小调:《放风筝》、《洗菜心》等。
图书名称: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ISBN: 9787810851206 开本: 大度32开 出版时间: 2002-10-01 版次: 1 印次: 1 著者: 施旭升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在西方歌剧中,咏叹调是各种歌剧角色的重要演唱表演形式。咏叹调与各种角色类型有着直接关系,角色的声部类型决定了咏叹调的声部属性,每首咏叹调都具体地归属于某一个声部类型。作为一个声乐演唱者,如果错误地演唱不属于自己声部的咏叹调,不但会削弱声音的表现力,同时由于生理条件和技术问题,还可能毁掉自己的歌唱生命。 在国外声乐界,声部划分体系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支撑,早已成为成熟的学术系统。这个系统作为歌唱艺术的教学指南,指导着每一位声乐工作者的教学和学习。 本套教材基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声部划分理论,将男女各声部细化为十三个声部,以每个声部为单位,各选一百首咏叹调,分四册,陆续出版,共计五十余册。所选作品涵盖各主要音乐时期,欧美国家著名作曲家创作的经典歌剧咏叹调。同时,为了方
王宁编著的《昆剧折子戏叙考》精择350多出折子戏,首先介绍全本,然后介绍具体折子。其次,在收录文献类型角度看,作者其实注意到了三类文献的收录情况:一是文学本,以《六十种曲》为代表;二是一般的舞台本,以《缀白裘》为代表;三是身段谱。三者各有侧重,堪称全备。书中有关研究和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折子戏源流的考察;二是关于折子戏看点的研究;三是关于折子戏音乐的研究。
“中国戏曲声腔音乐”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是以汉语单字音乐属性——声、调、韵为基础的“诗歌作品”,是中国民间歌唱艺术、音乐艺术的结晶。从唐宋词乐、宋金诸宫调音乐、元明南北曲音乐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天已有千余年历史,已经形成了具有“三类特具条件”和“三项特有特色”的声腔音乐结构歌曲。近年以来因不理解声腔音乐是什么,与外来音乐的影响,首先是传统的“填词度曲”法受到冲击,有的腔种①在这方面已荡然无存,有的腔种因有声腔音乐强有力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放弃传统,然也已不知道“声腔音乐”究竟是什么了②。由于对继承发展长短句体戏曲声腔音乐迷失了方向,戏曲音乐研究中出现的许多讹误无从纠正,会写长短句体新剧本的人愈来愈少。归根结底,是对“声腔音乐”缺乏真正理解。兹特选择《长短句体
秦腔的广泛流传对各地戏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山西、河北、湖北、北京、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梆子声腔剧种,往往都称“秦腔”或“梆子”,并用秦腔音乐。鲁迅就曾在追述家乡绍兴戏时认为,“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的旁支兄弟。” 《中国秦腔》共10章,从秦腔历史、秦腔文学、秦腔音乐、秦腔表演、秦腔舞美、秦腔班社、秦腔理论研究和秦腔的流播与影响等方面系统介绍和研究了秦腔的历史和现状,并有珍贵的图片资料200余幅。 全书共50万字,并附有彩色及黑白插图200余幅,精美大气,书中除对秦腔作为中国戏剧的一支,与其他戏种的同与异做了充分阐述外,还以翔实的历史资料,雄辩的论证语言,对秦腔
《东北(北派)二人转曲谱分析/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是关于东北(北派)二人转曲谱的研究,东北二人转是非遗项目,北派二人转在表演艺术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传承、保护好北派二人转曲谱是关键。《东北(北派)二人转曲谱分析/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将北派二人转的曲谱做了细致的分析,使学习者能快、深理解曲谱,在表演时展现这一民间艺术的光彩。《东北(北派)二人转曲谱分析/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是作者几十年研究的成果,出版,是填补二人转研究空白的学术作。
秦腔的广泛流传对各地戏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山西、河北、湖北、北京、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梆子声腔剧种,往往都称“秦腔”或“梆子”,并用秦腔音乐。鲁迅就曾在追述家乡绍兴戏时认为,“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的旁支兄弟。”《中国秦腔》共10章,从秦腔历史、秦腔文学、秦腔音乐、秦腔表演、秦腔舞美、秦腔班社、秦腔理论研究和秦腔的流播与影响等方面系统介绍和研究了秦腔的历史和现状,并有珍贵的图片资料200余幅。全书共50万字,并附有彩色及黑白插图200余幅,精美大气,书中除对秦腔作为中国戏剧的一支,与其他戏种的同与异做了充分阐述外,还以翔实的历史资料,雄辩的论证语言,对秦腔的古老以
《话剧白鹿原(话剧剧本 根据陈忠实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主要以文字形式展现了话剧《白鹿原》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