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讲述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声音合成时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的图书。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种技术或一个领域的理论描述开始,然后以一系列实际例子(总共超过100个)结束,内容涵盖了范围很广的各种应用。《电子音乐技术》在写作时通篇采用了统一化的方法,例如,在第2章对待采样和波表合成问题时,作者就把它们作为同一种底层技术的不同特殊情形来处理。《电子音乐技术》虽然以数学的方式进行理论阐释,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仅限于三角函数和复数。 本书既是一本很好的电子音乐教科书,又是一本对电子音乐家和计算机音乐研究者很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读物。
《琴上月令》所采撷的琴曲,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描写某一个季节月份的景色,像《春晓吟》《杏花天》《白雪》;或是某时特有的情景,像《风雷引》《南风畅》《梧叶舞秋风》《梅花三弄》;或是以某一特定时间为背景的事物,如以暮春三月修禊时举行的有名的《流觞》、以十一月黄钟律起始的郊祭内客的《神人畅》等。 《琴上月令》试图把古琴艺术放回诗文书画这个大的文化圈中,回复古琴文化的原生状态,以期在全方位的艺术环境中去品味古琴音乐苍茫宁静的美。
本书作者·基泽勒为德国的作曲家暨音乐理论家,以其对当代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法的研究著称于世。在本书中,他从西方当代音乐各个创作流派不同的文化-人文背景及音乐传承关系出发,以历史的眼光和尽可能客观的态度,对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当代音乐中和声思维发展的脉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梳理,对20世纪上半叶和声领域的主要倾向(自由无调性、印象主义和扩展的调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介和总结,并通过大量摘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曲家作品的实例,有所侧重地对20世纪下半叶60~90 年代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创作思潮中反映出来的各类和声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其中,对当代音乐中若干新的和声观念(如音块、和声场、音响轴等)的解析以及新的和声技法(如频谱音乐、微分音程音乐以及各类模式化写法)的介绍,在同类专业文献中尚属罕见,
中国音乐对外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由于移民的因素,更是由来已久。《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以中国传统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变迁为个案,立足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视角,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并结合大量的一手历史文献,真实描摹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努力探寻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变迁的轨迹及根源,力图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音乐在海外传播的规律。 《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是本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专门性著作,也是本研究海外华人音乐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专著。
《音乐声学与音乐演出(第5版)》在简单介绍声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各种管弦乐队常规乐器和演唱的声音特性,并对指向性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外,本书还对音乐厅和歌剧院的相关声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演出和歌剧演出提出了改善演出效果的指导性建议,包括管弦乐队的摆位、演出技术和演奏技巧如何与厅堂声学环境相适应等。《音乐声学与音乐演出(第5版)》对乐器以及人声的声辐射指向性给出了详细图解,这一点是其独到之处。在表述上,本书有意避免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使非声学专业的读者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书中内容。《音乐声学与音乐演出(第5版)》适合于声学工作者、管弦乐演奏者、乐队指挥、音响工程师和建筑师使用,对从事音乐声学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也具有参考价值,较适合作为一本使用手册。
《琴上月令》所采撷的琴曲,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描写某一个季节月份的景色,像《春晓吟》《杏花天》《白雪》;或是某时特有的情景,像《风雷引》《南风畅》《梧叶舞秋风》《梅花三弄》;或是以某一特定时间为背景的事物,如以暮春三月修禊时举行的有名的《流觞》、以十一月黄钟律起始的郊祭内客的《神人畅》等。 《琴上月令》试图把古琴艺术放回诗文书画这个大的文化圈中,回复古琴文化的原生状态,以期在全方位的艺术环境中去品味古琴音乐苍茫宁静的美。
你是不是觉得看图要比阅读枯燥的文字学得更快?如果是的话,选一把贝司,开始学习贝司弹奏吧!《看图自学贝司演奏(修订版)》以数百张彩色图片为基础,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了贝司演奏的自学方法,内容涉及调音、指板指法、交替轮指、下拨、手掌闷音等技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让你迅速从仅会弹奏音符升级到领会各种拨弦和击弦技巧的水平。《看图自学贝司演奏(修订版)》适合贝司初学者阅读使用。
这是一本教你怎样考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关在考试中胜出的书。作者们集多年出任本专业招生考试主考老师之经验,结合近些年中央音乐学院本专业考试的考题,并根据考题答案,全面、系统、地给予分析、指导;归纳考生在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权威性的本专业标准、清晰明了的思路、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本专业考试的内容、程序、要求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本书实属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考生参加考试难得的指导书,极具实用价值。本书的作者虽然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书中的举例也是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本专业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但音乐是共同的。这同样适用于考生报考其他音乐院校的学习、理解、掌握,它具有普遍意义。对考生来说,无论是报考中央音乐学院,还是报考其他音乐学院,你只要读过本书,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书
《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是每位学习小提琴演奏者的必用之谱。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与系列中其他教材一样,放大符头,术语、谱号、标记等都相应扩大,与钢琴大符头系列基本统一;由丁芷诺教授撰写了练习提示,附在每课预备练习之前,主要是对每课的技术难点、重点做出提示。
“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钢琴家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作曲家,这本由理查德?安德森教授编纂的论文集收录了19篇关于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教学、练习及演奏指南。各章节的主题按照作曲家年代排序,内容涉及了从英奇?罗萨对巴赫的见解、加里?阿玛诺的海顿奏鸣曲指南到克里斯蒂?斯克豪森详解肖邦的发音触键,还有格温德林?莫克总结的弹奏(拉威尔使用过的)埃拉德钢琴的心得。 读者还会看到关于莫扎特钢琴作品、贝多芬奏鸣曲、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相关文章,其他涉及的作曲家还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科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格什温以及克拉姆。各章节作者都是美国及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教育家、录音演奏家及学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演奏、学习及教学经验仔细记录成了文字。每篇文章针对一位作曲家,
1775年10月间,莫扎特在完成了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七周后,又创作了这首协奏曲。尽管两首协奏曲创作的时间如此靠近,但是莫扎特的创作手法却与前大不相同。在这首协奏曲中,独奏小提琴的个性更加突出,乐队则更为单纯,第三协奏曲中的“对话”几乎听不到了。然而莫扎特风格依然,全曲散发出浓郁的法国芬芳。也许是第一乐章主题的缘故,这首协奏曲有时也被称为“军队”协奏曲。第一乐章:D大调,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乐队就以全奏展示出号角般的主题旋律,小提琴独奏出现时再次在高音区奏出这一嘹亮的主题。有趣的是,当乐曲进行到再现部时,却再也没有出现这一主题旋律,这是莫扎特独具匠心之处,它不仅给期待中的听众以惊讶和诧异,也使得音乐的进行更加紧凑。第二乐章:A大调,如歌的行板,旋律优美。随着柔美的旋律的出现,莫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