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 教授曾说:“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名著,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文化泛音”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都堪称“大师级别”。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心理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西方文明中
李小诺编写的《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由七个章节、绪论和两个附录构成:绪论是对西方音乐体裁的情感意义、产生和发展的总体论述。章,以圣咏、神剧和弥撒等宗教体裁为例,论述了宗教崇拜中的艺术情感。第二和第三章,分别以民间舞曲和世俗体裁为例,分析人类原始淳朴情感与音乐体裁类型化的关系。第四章以音乐元素在音乐历史上下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点”、“线”、“面”、“体”的规定性,以及全面规范的代表体裁——赋格和奏鸣曲的形成过程为脉络,论述音乐符号由简单到复杂的几次由自由发展到格律概括的周期过程。第五章以奏鸣-交响套曲中的小步舞曲发展(转换)为谐谑曲的过程为例,分析这一现象承载的民族性、时代性等历史生态环境内容。第六章、第七章运用符号学的理论阐述音乐体裁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蔡文展现代乐理系统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乐理知识的书,内容主要是讲解五线谱中各个音阶的位置与表达。书中涉及了大约30多种不同的音阶表达,每一节课都有相关的举例说明,还配有的练习。 《蔡文展现代乐理系统教程》中还有作者精心制作的乐理教学视频,看完乐理教学视频后,完成书本中的乐理习题。作者提倡学习演奏乐器,也像学习数学运算一样,学习乐理不能只是用看的,要亲自动手不断反复练习。这份教材充满了各种基础乐理练习,适合音乐入门阶段的人员学习使用。
《明代民歌集》内容包括鹧鸪天、一笑散、黄莺儿、锁南枝、山坡羊、雍熙乐府、驻云飞、傍妆台、红绣鞋、寄生草、河西六娘子、四时思情闺怨、风月锦囊、新增楚江秋后联清江引、北一封书、新增山坡羊、楚江秋。
近些年,建筑设计教学领域正处于寻求变革的探索阶段。ADA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作为的一家建筑理论、评论、教学综合研究机构,多年来致力于建筑设计教学的研究、实践。“ADA建筑学一年级设计教学实录”是围绕该研究中心主任王昀教授在山东建筑大学“ADA建筑实验班”采用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法而编著的系列丛书。这一教学法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教学实验中已取得成效。那么,它是否具有普适性呢?该系列教学实录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真实验证和全面记录,也是对这一教学法在建筑学一年级进行的系统性教学实践的回顾。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非遗保护与辰州傩戏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之一。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到来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加之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诉求发生改变,使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非遗保护与辰州傩戏研究》以辰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切入,在深入一线开展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辰州傩戏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戏曲音乐本体、运营现状以及传承发展等问题展开论述。
上海美专是南京艺术学院前身,此为建校100周年校庆图书之一。而这所美术学院的音乐创作、教育实践一向不大为人所知。校长刘海粟秉承蔡元培美育理念,美术音乐并重在学生的音乐专业培训和素质教育上,重视音乐、舞蹈、演艺等方面的工作,出现了不少的人才。本书详细回顾研究了这一方面的史实。资料翔实,论述精辟。
《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丛书·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主旨是以工部局乐队为例,探讨“1949年以前的殖民主义与中国走向国际化的社会和文化史,”“集中研究思想与物质交流一传播的潜力,这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外冲突和中外和约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个主题,还可以探讨作为上海外国控制基础的家长式统治的信仰背后的现实状况。”英国侨民“坚信由工部局发起的音乐活动是属于他们的。但上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不同的本地中国人团体、个人、乃至网络和由不同的又不断变化着的外国人、中国的外来人口共同创造的,英侨寡头政治家的成果也为他人所利用。音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丛书·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以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为背景,记载和反
《侗族单声歌》中搜集整理了一百余首风格各异的侗族单声歌,从这些入选歌曲的种类可以看出侗族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文化传承,感受到侗乡侗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人神一体的文化生态的独特性。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高度自洽,正是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改革探究》是一本关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探究的著作,本书以多元文化发展为背景,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声乐教学改革的呼唤、中国声乐教育的变革与实施、中西方声乐教学比较、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自信构建、声乐舞台实践训练、声乐作品诠释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兼顾等方面的内容。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背景,可谓是本书的一个亮点。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详实,是一本兼有实用性与可读性的理论著作。
《白族吹打:大理传统音乐研究》至第3章,是“白族吹打”乐种形成的源流、传承、风格、分类、形式、技法、音阶调式结构及调发展现象梳理的分别描述,具有明显的“乐种志”特点;而第四章至第八章,则主要是“白族吹打”乐种音乐的曲调发展手法、锣鼓经、曲体结构和代表曲目结构的音乐形态构成分析,具有明显的“音乐形态学”特色。
陈静编著的《音乐哲学的美学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音乐哲学的美学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为:音乐哲学的相关历史问题,对音乐的理解问题,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论,音乐作品的审美,音乐与情感的关联问题,音乐哲学的社会学思维逻辑,古希腊本体论哲学思维逻辑下的音乐美学观,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哲学思想,先秦儒家的音乐哲学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