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摇滚音乐指南:大卫·鲍伊》是关于大卫·鲍伊的音乐传记,由英国老牌音乐杂志UNCUT出品,全景式呈现摇滚偶像经久不衰的魅力。本书收录大卫·鲍伊27张专辑的乐评和9篇一手访谈实录,包括大量罕见照片,重现这位“摇滚变色龙”的传奇人生。在乐评部分,的乐评人将会告诉你:鲍伊歌中那些复杂跳跃的意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绪?从年轻时一举成名,到年老后的意外回归,他为什么能够持续为乐迷带来? 作为乐坛潮流的人物,他又是如何轻松各种音乐风格的?在访谈部分,包含了9篇一手访谈,很多外界关注的话题,比如:他创造出的经典形象、时尚的能力、雌雄同体的独特气质、出演的各种电影角色,以及重大人生际遇等,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快来听听鲍伊本人是如何解释的!此外,本书还包括很多花絮、杂录,内容充实、丰富,全方位呈现偶像的
《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修订版)》主要包括:田野的回声 一种别无选择的生存、寻找传承与变迁中的文化主题 一次纳西 祭天 仪式的叙事与引申、陕北龙眼沟的求雨仪式与音乐、音响的记忆 田野录音与民间音乐档案、森林的启示 鄂伦春、鄂温克民间音乐考察、摩梭人的音乐生活(永宁日记1991)等内容。
《音乐社会学导论》是阿多诺1961—1962年为法兰克福大学《音乐社会学》课程所作的讲义。全书分为12章,分别以音乐接受的类型、轻音乐、歌剧、室内乐、现代音乐等为主题来阐释作者的音乐理论。 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是建立在其美学基础上的,而其美学则以其哲学为前提。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这在于艺术不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把握,而是对于那尚不存在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艺术的特性为非实在性与异在性、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精神化和无概念性、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等等。基于这样的美学观念,阿多诺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的批判性。他认为现代世界和人是分裂的碎片,而唯有艺术才能够拯救它们。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导论》是其美学理论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音乐类型的分析和对于音乐接受的分析。这也就是贯穿
《通俗名曲大全》所提供的信息是较丰富的,这些中外文乐曲名、影视剧名、作曲者、演唱者、国家、地区等资料的查询颇费时力,但在看到完成后的本曲谱集犹如一本小辞曲时心中也颇感欣慰。这是中地出版的本专为器乐演奏用的五线谱版大曲集,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曲868首,包括:中外影视音乐,中外流行歌曲,世界各国民歌、交响乐、芭蕾、歌剧、音乐剧、舞曲、器乐小品、儿童歌曲等等,每曲标和弦,可供专业、业余乐手及各类中、小型乐队使用。 过去乐队的演出基本上在剧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庆典、休闲、娱乐、商业性的演出大为增多,演出的场所多为宾馆、酒店、歌舞厅、商场等。单从演出的时间、地点,场次的数量来看,庆典、休闲、娱乐、商业性的演出已大大超出剧场演出。
琴律和汉字贯穿了近三千年的中国琴学史。 琴律由自然律(琴弦上产生的散音、泛音)与人工律(按三分损益法改变琴弦上的振动长度在琴弦上产生的按音而形成的三分损益律)两部分组成。 自《管子·地员》出现对琴弦三分损益法的记载开始,中国音乐的律制一直承袭三分损益法而形成自己的音律体系。 三分损益法最早见于《管子·地员》,随后《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晋书》、《魏志》、《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典籍均有记载和论述。三分损益法自2600年前出现后到今天,一直运用于古琴琴曲记谱和琴曲弹奏。
《摇滚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在西方学者对中国摇滚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其中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和有错误解释的环节来研究。《摇滚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研究》所选的大量数据,包括第一手、第二手数据和各种材料,通过两次实地调查收集而来:一次是在2003年3月到5月,另一次是在2005年1月到10月,数据收集点主要是北京,但也包括其他城市的短期访问。书中所探讨的摇滚音乐人的选择是按照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三个时间段来决定的。全书从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历程、特色、因素、文化意义等,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就各种社会运动对摇滚危机的影响进行总结。
《西方音乐史 (套装上下册)》作为一部西方音乐通史类著作,将西方音乐发展的8个部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20世纪、流行音乐)分章铺展,力求在对西方音乐学科领域的历史史实、形态演变、观念演进和学术方法的叙述中作出全面、完整的梳理,是一本阐述西方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西方音乐学科教材。同时,这亦是中国音乐学者站在当代回首西方音乐历史的一次实践和探索,是一本真正由中国人书写的西方音乐史。作者历时七年,精心编撰,终凝结成90余万文字,并附有1600多张图片和200余篇聆听导言,贯通古希腊至当代的漫长历程,梳理出西方音乐历史长河的发展脉络,串联起人类艺术文化长廊的璀璨珍宝。
琴律和汉字贯穿了近三千年的中国琴学史。 琴律由自然律(琴弦上产生的散音、泛音)与人工律(按三分损益法改变琴弦上的振动长度在琴弦上产生的按音而形成的三分损益律)两部分组成。 自《管子·地员》出现对琴弦三分损益法的记载开始,中国音乐的律制一直承袭三分损益法而形成自己的音律体系。 三分损益法最早见于《管子·地员》,随后《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晋书》、《魏志》、《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典籍均有记载和论述。三分损益法自2600年前出现后到今天,一直运用于古琴琴曲记谱和琴曲弹奏。
《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为严晓星先生关于古琴及其历史的论文集,收录相关的考证文章17篇,涉及琴谱、琴人、流派、逸事等诸多方面。作者常常注意到前人尚未研究或涉足的方面、人和事,挖掘、补充相关史料、辨析整理,而成为一篇篇考据文章。其掌握史料之全、考据功力之深,在当今古琴研究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本书作者从先秦雅乐的鼎盛、汉魏清乐的兴盛、隋唐燕乐的繁盛、宋元剧曲的称盛,明清俗乐的争胜这样一条脉络清楚地再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轨迹,从而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研究作出其独特的贡献。全书图文并茂,虽为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却具有相当的直观性与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