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乐论内涵丰富且有庞大的文献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御制及敕撰文献,个人文集,研究专著,学术笔记。清代乐论强调既要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重视俗乐的地位,并考证、梳理了音乐史上一些模糊问题。清代的音乐史料辑录工作始终未能全面开展起来,《中国历代乐论(清代卷)》的编选整理,填补了这项空白,对研究清代音乐理论和音乐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套书5册,分为总论、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五编。 民歌从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题材内容、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器乐主要研究多声乐器与独奏中的多声形态,丝竹乐、弦索乐、吹打乐、鼓吹乐和锣鼓乐的多声形态;戏曲对唱腔中的重唱与合唱、唱腔与伴奏构成的多声形态、器乐中的多声形态进行整理;而说唱音乐则主要从唱腔中的重唱与合唱、唱腔与伴奏构成的多声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研究。 全书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性研究,厘清各音乐类别中多声部音乐的独特的构成规律,既有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也会有助于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总结与构建。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本书叙述了从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问世前后到2017年为止近百年时间中国流行音乐的风云变幻,全面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的百年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国流行音乐萌芽、发展、成长、壮大、强盛的历史轨迹,让尘封的历史经典,呈现在读者诸君的面前。
《传媒典藏·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电影音乐人成长手册》远离学术的“温床”,带你来到刺眼、喧嚣的“现实”世界。 为电影创作音乐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涉及“人”以前,它有趣、轻松且有回报。作曲是一份相对独立的职业,而电影音乐创作则往往是一种团队行为。如何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消除横亘其中的障碍是成败与否的关键。 市面上不乏精美的关于讲述影视音乐作曲技巧的书籍。此外,你还可以找到配器、指挥以及电子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书籍。本书主要解决了作为一名电影作曲家所要面对的人、遇到的困难以及与心理相关的各种问题。它应该不是你读的本关于媒体音乐创作的书,但它可能会是你的一本。因为一旦我们开始正式的职业生涯,我们的教室就变成了录音棚、对白棚、电影制片方工作室和自己的工作室。 为什么电影制作者喜
本书是针对零基础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制的乐理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在本书中,读者将学会乐理的基本知识,为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分为30个章节,包括音乐的基本知识、乐谱的基本知识、音程、节奏、音阶、和弦、和弦扩展、调式训练等。作者用详细的文字讲解,配以图解展示,让没有基础的读者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再参考展示图片,轻松学会乐理。这种学习方式让读者在枯燥的乐理学习过程中,找到快乐并能轻松地坚持下去,而不会因为一些繁琐的文字性的音乐理论放弃对乐理的学习。本书适合音乐爱好者阅读,也适合音乐培训学校作为教程使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文化学、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通过若干重要美学范畴对文人士大夫的音乐观念、实践活动与中国哲学美学的关系研究;通过美学思想、形态唱段对于京剧音乐“悲情性”的审美特征研究;通过“乐感”的培养和表达,对福建南音的社会、文化根源和传承的美学研究;通过对农村社会关系中傩戏音乐形态、表演与生存状况及其社会成因的分析,进行傩戏音乐的美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有力推动传统音乐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书系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1)于1939年受哈佛大学“诺顿系列讲座”委员会之邀,以“音乐诗学”为题所做的人次讲座的文稿而整理成书,曾分别以法语和英语出版。本书不是一本系统严谨的理论研究著作,也有别于一本传授音乐概念性知识的教科书。它从一位作曲家的角度,结合个人创作实践和亲身体验,以辩论者的姿态现身说法,将创作者个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阐明了作者对音乐本质核心价值的理解,剖析了音乐创作中核心环节的把握和取舍,并对创作与传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独立与结合,社会价值体系与音乐自身的价值规律之间的分合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出了深刻而直白的阐述。本书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充实、涉及广泛、视角独特、言辞洗练。书中对个别作曲家或音乐事件的评价从不含糊或拐弯抹角,语锋犀利且不乏偏激
由余丹红主编、洛秦策划的《中国音乐教育年鉴2017》,聚焦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现状和发展状况,忠实记录中国当今社会发生的音乐教育事件,及时反映音乐教育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本书由靠前外有名音乐教育专家撰文, 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由余丹红主编、洛秦策划的《中国音乐教育年鉴2017》,聚焦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现状和发展状况,忠实记录中国当今社会发生的音乐教育事件,及时反映音乐教育学术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本书由靠前外有名音乐教育专家撰文, 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视唱练耳应试训练方法与习题:练耳卷(附光盘1张)》是视唱练耳应试训练方法与习题,收录了多首歌曲。适用于报考音乐艺术院校暨附中表演专业、师范和综合院校音乐系以及自学考试的广大考生;业余音乐考级的朋友;业余的视唱练耳教师等,通过10小时习题录音碟,以及独特、详尽的解题与训练方法,有效提高答题准确率。能切实地帮助他们做一个比较充分的考前准备。
《“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丛书:中国当代音乐分析》所选择的作品,并不取决于李吉提个人的偏好,而在于它们的代表性和自身的研究价值。希望借彼此交流,拓宽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思路与视野。 《“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丛书:中国当代音乐分析》讲座重点分析的曲目共33首。曲目的安排,仅根据讲稿内容的需要以及篇幅的大小合理搭配,不分先后。鉴于我能搜集到的乐谱数量有限和作者个人知识结构的欠缺,凡这次讲座未能分析到的重要曲目,只好留待以后弥补。同时,该讲座也不涉及作者所不熟悉的电子音乐和通俗音乐等领域,请各位原谅。
对任何一首作品的理解、技术的探究或评价都必需在对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后才能获得深入的、准确的结论。这种分析是在对它的情感内容、体裁风格各方面的明确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对它的曲式结构基础就显得极其重要。 本论文集就是在对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的这种理解上,拣选一些有关曲式结构理论的论文,集中起来阐述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在融和中的引申发展。其中有一两篇涉及具体的作品分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还是立足于曲式结构的基础理论上对它们的理解。
《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以20世纪以来出现的有关音高组织的新的技术理论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四种构成方式:调性-中心音主导型、调式-音列主导型、音程-音程集合体主导型以及序列-阵列主导型,并附以大量谱例进行了分析。 《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既是理论专著,也非常适合用于教学指导实践,连续七年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