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是现存 早的古琴曲谱,也是现存 的“文字谱”实物,在中国古代音乐 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琴用指法》是现存 早的古琴指法汇编,包括北魏陈仲儒、唐赵耶利等人所撰的早期文字谱指法解说,还收录了一种不同于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古琴指法,是古代音乐 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还原《幽兰》古谱的重要线索,且当有助于探索魏晋隋唐时期古琴的演奏方式
《音乐符号》从音乐史及其文化背景中探讨音乐符号,从肖邦、贝多芬到西贝柳斯,从尼采到格雷马斯、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的视角让熟悉的音乐呈现出别样的意义,包括生物的、性别的、的等多种层面,如万花筒一般新奇。作者以丰富例证展示了这个相当前沿的学科的独特魅力,梳理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音乐“元语言”,旨在为音乐符号学提供一本实用指南。
《中国音乐考古80年》主要内容包括:从滥觞到辉煌——写在《中国音乐考古80年》之前、中国音乐考古学与刘半农、黄翔鹏,先秦双音钟的“先知”、黄翔鹏音乐考古学术研究综述、王子初先生与中国音乐考古学、王子初音乐考古学术研究综述、冯光生音乐考古研究综述、方建军音乐考古研究综述等。
《智能音乐学与中国音乐数字媒体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智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的数字媒体表示研究。书稿从一个新的视野,融合音乐理论(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图像处理技术、MIDI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提出了“智能音乐学”的概念,作为数字音乐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书稿阐述了智能音乐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应用,然后利用多领域学科知识,研究了中国传统的工尺谱理论、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的音乐媒体表示及其智能化处理方法。
少年时代在两件事上花时间最多:拉小提琴、攒半导体收音机——都与声音有关。后来,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的时候,也是对和声和配器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领域对声音色彩的影响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乐音表面色彩的痴迷逐渐转向对其背后原理的好奇,在不知不觉中进一走入了音乐声学的原野,而这本书就是倘佯于音乐声学十余载后的结果。
《大艺术 小玩家系列·幼儿音乐教育丛书: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2003版)》一书原名为《婴幼儿音乐学习原理》(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2003 Edition),该书研究的是每个人音乐学习生活中最关键的阶段:从零岁至五岁这一时期。 《大艺术 小玩家系列·幼儿音乐教育丛书: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2003版)》是为了父母和幼儿教师而作,新版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扩充,所以对于处于教学前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大艺术 小玩家系列·幼儿音乐教育丛书: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2003版)》可以被称为最权威的著作。戈登教授在书中与大家分享了他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在引导幼儿音乐学习方面所做的探索,以及从中所获得的真知灼见。 新版书阐释了幼儿是如何学习音乐听想、如何发展音乐理解力的,并且解释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历代祖先都非常重视音乐文化,将制礼作乐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务。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部正史,大都有专门篇章记载着该朝代的乐制、乐论、乐律、乐理、乐器、乐歌、乐舞、乐人等等音乐状况,贯穿数千年,自成体系,乃是全人类的文化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吾人自当悉心保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刘蓝编著的《二十五史音乐志(第3卷)》把原来分属于不同朝代的“音乐志”“一网打尽”,加以注释、译文、解读、补遗和评说。学习与研究者一书在手,数千年乐史在目,岂不快哉!
我们的目标在于对民族音乐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地讨论,包括其定义、人类学和音乐学研究方法、历史民族音乐学、乐器学、图像学、生物学、技术、舞蹈、性别、保存以及伦理。附录部分是为做案头工作和田野工作的音乐学者所提供的一套基本的辅助性参考材料,内容包括参考资料(参考书目以及音响分类目录)、重要音响档案馆名录、专业协会及其出版物、世界各地的乐器收藏、霍恩博斯特尔一萨克斯的乐器分类体系、根据现代认知论和计算法的音高分析,以及各国电源电压、频率和电视标准信号表。
《李斯特练习曲(中外文对照)》为弗朗茨·李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集。为学习钢琴演奏的常选乐谱。此次翻译引进的是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出版的净版本乐谱。该类乐谱由的音乐学者与音乐编辑经过多方考证确定,因此具有很高的引进和翻译价值。译者为的音乐学者,通晓多种外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是翻译该版本的合适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