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给孩子的全球音乐史,讲述我们为什么又如何制造音乐。本书以叙事风格进行音乐探索,超越了古典和西方传统,将音乐作为人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表现加以讲述,让孩子们踏上通往世界各地的音乐之旅。从“什么是音乐”开始,聆听万物之声,探索从古至今不同时期、地区的音乐。讲述创造音乐的方法,探索音乐创作、即兴、欣赏、记录和传世等激动人心的多元形式。同时介绍世界各地的奇妙乐器与表现形式,遇见全球的音乐家与作曲家,从传统、民间、古典、歌剧、爵士乐、布鲁斯、摇滚、朋克、流行和嘻哈等多种体裁中发现音乐之美。
`元明时期,是元曲、杂剧、传奇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戏曲艺术多方面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杂剧、传奇作为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剧本形式,在元明两代产生、发展,相互影响,产生了大量的剧本。同时,在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方面,元明两代亦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音乐理论性文章和著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卷所选文献,能集中体现这一历史时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成就,具有很高的文献整理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基本乐理作为一门系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课程,是音乐专业高考必考科目,也是大学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基本乐科强化训练教程(1)(乐理卷)》编写目的在于帮助音乐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轻松、高效地掌握乐理知识技能,为更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n 《基本乐科强化训练教程(1)(乐理卷)》汇集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尽管是,编排系统精练、布局科学合理。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将各个知识点与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根据教学实际分为(一) (三)课时)、阶段性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等各类灵活多样的习题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突出其能力的培养。因此,《基本乐科强化训练教程(1)(乐理卷)》既适用大学音乐专业理辅导性教材,也十分适合广大音乐专业考生的需求。
本书收录卜大炜2011-2021年的音乐随笔,里面大量的音乐会亲身感悟记录了十年以来中国古典音乐界的经典舞台。作者专业扎实、累积深厚,具体体现在他对各种体裁、题材作品不仅熟稔,而且可以就其风格、音乐特点做出横向比对,从《参孙与达丽拉》中女主角的形象,可以延伸到《卡门》《图兰朵》等作品的东方女性角色塑造上来,取相似之处加以分析,论点新奇,论据详实,入情入理。文章中西作品皆有涉猎,并可以置之一处评说而让人不感违和,从瓦格纳和施特劳斯对比来探讨歌剧的戏剧与诗意,终投射到中国歌剧《林徽因》中,让人觉得无比妥帖。 书中所列举的一个个舞台、一代代音乐人,串联起了中国半个多世纪来音乐的发展脉络,从中国部管弦乐作品《雪中行军进行曲》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从《茶花女》的艰难上演到今日中国制作成为经典。音乐舞
本系列共由三册构成,为完整的长笛教学丛书。适合零起步的长笛学生购买使用。书中包含基础演奏技法、基础练习和与教学配套的各种练习曲,这套完备的长笛教学用书会成为国内长笛学习者不可多得的实用教材。
本书以西方歌剧史时间发展为脉络,系统全面地将17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歌剧体裁、风格、作曲家、作品等方面的特点娓娓道来,本书内容包括歌剧的起源、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早期浪漫、盛期浪漫、晚期浪漫主义、20世纪初和歌剧术语共8个部分,涉及歌剧形成的社会境况、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探讨每个重要歌剧体裁形成的内在原因、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逻辑清晰。本书侧重于对作品风格的理解和演绎,注重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体现专业性、准确性和趣味性。此外,书中提及的歌剧唱段,力求配套音频内容,供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到歌剧带来的魅力。总体来说,本书图文并茂、听赏融合,可读性 。
《西方歌剧史》图文并茂、听赏融合,可读性 。以西方歌剧史时间发展为脉络,讲述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欧美 主要歌剧作曲家、体裁、作品、风格及人声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包含歌剧的起源、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早期浪漫、盛期浪漫、晚期浪漫主义、20世纪初和歌剧术语,共8个部分内容。涉及歌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每个重要歌剧体裁形成的内在原因,体裁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内容丰富,史料和分析详实;着眼点侧重于对作品风格的理解和演绎,注重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体现专业性、准确性和趣味性。此外,本书中提及的歌剧唱段,力求配套音视频内容,供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到歌剧带来的魅力。
《摇滚:一部社会史》中弗里德兰德把数量众多的资料融会贯通,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流行刊物,都没有放过。这让他具有一种绝对的优势,能够把社会学理论与妙趣横生、可读性很强的历史故事地结合起来,让求知欲很强的乐迷和大学生们读起来兴致盎然。 在《摇滚:一部社会史》中,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主导了这些事情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在摇滚乐纷纷扰扰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为我们设计了一扇“摇滚之窗”,这本解析性的工具书有助于乐迷和学生了解这样一个道理:相比于单纯的大吵大闹,全身心地浸淫于流行文化中总能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这对于文化研究和流行音乐学来说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补充。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流行钢琴的演奏理论,下册为与上册所讲相应的练习曲集。演奏理论由浅入深分为四个阶段,旨在讲解流行钢琴的演奏与练习的方法、套路,以及即兴、编配流行钢琴曲子的具体做法。其中作者还以专业且不失幽默的文笔穿插讲解了各种练习演奏中好用的小技巧。下册则围绕上册的理论内容编写了练习曲目,各种流行歌曲、乐曲的钢琴演奏改编。
本书采用 通用的五线谱和文字谱(传统简谱)两种谱例记谱,以便练习者各取所需。采用初级(1-3级)、中级(4-6级)、 (7-9级)、演奏级(10级)的编写排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掌握好训练中的各项基本功,通过扎实,认真刻苦地练习, 终能在音乐演绎中融会贯通。
该书是音乐史方向的音乐欣赏书,从中世纪一直到20世纪以及之后的世界各地音乐,尤其是对美国音乐做了详细介绍。在文字引领的前提下辅以聆听导读,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与欣赏音乐。
本书是“诺顿音乐断代史”系列之一,亦属于美国研究生中世纪音乐课程的必修教材之列。大多数关于中世纪音乐的教材内容都颇为乏味,但此书的内容却妙趣横生。著作*章是对从罗马帝国结束至公元1000年的一段充满趣味的历史导论,第二章则是关于同时期 教礼拜仪式的描述。后续章节包括对 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详细论述。该书是一部既适于学术研究又适于扩展阅读的学术专著。原作者理查德霍平,这部专著长期以来是西方音乐学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有关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标准论著,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叙述详赡,基本上概括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
《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四卷本)中的第一册,同时也是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整体理论的基础。作者从中国传统旋律中的“单个音”入手,逐渐扩展到对音阶、调式、节奏、节拍、速度,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整体表现手法和旋律组织发展手法的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力地揭示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旋律、中国音乐基础理论,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用西方音乐理论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错误,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书的出版与发行将有力地推动和深化我国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科研院所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