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声部进阶视唱教程》与其他同类书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原创性。本教程没有使用同类教程中频繁出现的民歌或名曲片段,书中85%左右的视唱曲目均由作者精心创作。旋律新颖优美,节奏富于变化,使学习者在视谱演唱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感和乐趣。 一、进阶性。本教程的曲目安排皆根据调性的扩展、音程的扩大以及节拍、节奏的复杂化分阶段进行。每部分练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前后之间的联系较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阶段的练习。 三、适用性。本教程包括三个升降号之内的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以及五声调式的视唱曲目。其中和声大调、旋律大调曲目弥补了同类教程空白的缺憾。除了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方向的“二声部视唱”与“带钢琴伴奏的多声部弹唱”的部分需参考
《乐书要录》是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可惜第五、六、七卷被留存下来。但现存三卷中有不少错漏,须加以整理。这是件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本书的《 评述》,从《乐书要录》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到留存情况,基本内容及学术价值等几方面作了考订与研究,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校注”包括标点,校订,注释,今译四个方面,作者尽量做到符合原著之本来面貌。
本书并非对人类音乐能力的学术性研究,它至多是尝试着去协调笔者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经历。笔者提供了对非洲音乐进行调查而得来的新资料,以及在欧洲“艺术”音乐传统中成长的任何人都熟知的一些事实;不过所得出的只是探索性的结论和建议。这些结论叙述了一个已然是专业人类学家的尴尬,也正是由此,笔者将此书献给梅耶·福兹(Meyer F0rtes)先生。1952年,当我花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音乐而不是人类学课程时,福兹便在那年暑假,把我送到巴黎跟安德鲁·舍费尔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然而,当我自己开始意识到有可能去研究音乐人类学时,时间又过了五年。直到又经历了一年的紧张田野工作。我才开始认为非洲音乐有些“与众不同”;而且,每当我在自己的帐篷中听《沃采克》或威伯恩的录音,或者一旦在什么地方刚好有钢琴,使自己沉浸于巴赫、肖邦或莫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