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本科学生而写,力图以“风格”为中心,以“组织”为总纲,从千变万化、令人目眩的音乐现象中,从古到今杂乱繁复的思维中,抓住两个要点:模仿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音乐风格的亲身模仿,学习历代大师所发现音乐奥秘,获得真谛,在此基础上激发自身的无穷创造热情。内容分八编:旋律写作、节奏集合模型、为一至两件乐器写作、模仿写作、前奏曲写作、歌曲写作、奏鸣曲写作,共24章。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科学性。此教程布局严密,逻辑性强,循序渐进,由音线条写作入手,从旋律形态到调式交替,到节奏模型,然后进入为一件、两年乐器写作,再进而强调组织方式,从前奏曲、歌曲等简单结构进入变奏曲、奏鸣曲等高级结构,其程序编排既有科学性又具操作性。二实用性。本书习题的设计十分有趣。无论旋律写
本次修订版主要是在记谱规格上做了一些调整。如表情术语增加了中文解释,强弱记号按照现行记谱法统一等,目的是为了更加适合当前人们的读谱习惯。同时,为了能在乐谱中反映出一些原作的记谱风格,我们还在不会引发歧义的情况下保留了一部分过去的记谱方式。如“调”的标记,个别演奏符号等。
作为上海市人才基金扶持项目,本曲谱收录了上海老一辈著名作曲家徐景新的代表作品,内容涉及声乐、合唱等多种音乐形式,充分提现了徐景新在音乐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及上海在艺术人才方面的领先实力。全书共分5个分册,每一分册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示徐景新对各音乐领域的所做的卓越贡献。同时还配以合唱作品精选CD,使读者可以亲身体验到徐景新精彩的合唱作品。
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级》,书中详细记录了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陈怡、郭文景、瞿小松等10位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艺术舞台上的作曲家、人称“中国精英班级”的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系的毕业生的成长历程,在这些历史的足迹中,折射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曲折和希望,展现出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与崛起的青年作曲家们在音乐事业上的突出贡献。 此书为人物传记类新书,书中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十位杰出作曲家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陈怡、郭文景、瞿小松、周龙、苏聪、张小夫、刘索拉。 书中生动地记述了这群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弄潮儿”成为今天中国音乐界一代精英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情怀。
《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是《中华艺术通史》的第七卷。五代十国的小朝廷艺术承递着晚唐的余绪,畸形繁荣,并在递嬗中出现新的气质、风格与形式。宋朝乘时而起,新的文化凝聚点在新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形成,酝酿出宋代艺术的一代繁盛。宋代虽然在疆土、国运、气势、境界方面不如汉唐的博大开阔、沉雄浑厚,然而它却以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丰富细腻的审美感受.通过全面而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创造,修建起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灿烂无比的艺术殿堂。宋代的诗、词、古文、书法、山水花鸟画、瓷器、建筑、园林皆继承前人而臻于完善:市井文化的繁荣则带来通俗文艺的兴盛,后世一切通俗文艺品种几乎都在此时产生.小唱、鼓子词、诸宫调、词话、讲史、说经、杂剧、南戏、傀儡戏、影
《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传统作曲技法》是为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本科学生而写,力图以“风格”为中心,以“组织”为总纲,从千变万化、令人目眩的音乐现象中,从古到今杂乱繁复的思维中,抓住两个要点:模仿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音乐风格的亲身模仿,学习历代大师所发现音乐奥秘,获得真谛,在此基础上激发自身的无穷创造热情。《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传统作曲技法》内容分八编:旋律写作、节奏集合模型、为一至两件乐器写作、模仿写作、前奏曲写作、歌曲写作、奏鸣曲写作,共24章。
本教程适用于所有乐器;下篇逐章讨论专用记谱材料,分别适用于各类乐器和人声。在谱例安排上,上篇各章节谱例多选和实际作品中的片断,下篇谱例多为图解性谱例。附录中则选编了完整的作品和相对独立完整的作品片断,其中综合运用了教程中所涉及的多种现代记谱法,并附有简短的说明。附录中的谱例主要留给读者自己分析,作为读谱实践的练习。每章后附有习题其中思考题无答案,练习题中带*号者有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