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曲是一种独立体裁的乐曲,它建立在模仿复调音乐的基础上。乐曲一开始,主题就在各个声部依次进入,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主题又不断地在各声部多次出现,这就是赋格曲的写作特点。本书根据赋格曲的结构特点,结合教学上先按结构程序分别学习,再进一步掌握赋格曲整体写作的要求,在编排上采取以下的顺序:1、主题,2、答题,3、对题,4、呈示部,5、间插段,6、中间部,7、紧接模仿,8、再再部与尾声,9、赋格曲的整体布局,10、二重、三重赋格曲,11、声乐赋格曲,12、赋格段的写作,共十二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掌握生个部分的写作特点以及它在赋格曲结构中的作用,然后写作完整的赋格曲,整体地掌握赋格曲的结构特点、调性布局、高潮的安排以及声部的处理等方法,而且具有在不同的作品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写作赋格曲的能力。
“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一般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与通常的一次性讲座相比,这种系列性讲学的优势在于对音乐学领域的专题作“系列展示”,它能比较集中、全面、深入地展现讲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这样的系列讲座也具有高级研讨班的功能,使听讲者能比较系统地接受.某一学术专题的知识和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实际上起到了一门“精选”高级课程的作用。每次讲学后,讲学者的系列讲稿经作者的修订,均作为学术专著由我院出版社出版。由此,形成讲学交流、学科建设、科研出版的互动多赢,并进一步推动与扩大这一学术品牌的影响与效应。
作为流行音乐理论中核心课程之一的编曲,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古典音乐体系中配器法在流行音乐领域中简单的复制与模仿,也不是狭隘的电声乐队配器。通过对现代流行音乐配器的分析与总结,并借鉴古典音乐配器的若干法则,我们试图建立一种更适合流行音乐特点的配齐方法,即模块化的配器方法,而模块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书中所提到的“织体”。本书的布局谋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心内容在于第二部分“编曲原理”中对于模块织体构建的理论阐述。而为了能在实际的音乐配器中有更具体的指导,我们在第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各种具体流行音乐风格的特点,并在音色选用、音型、节奏型等方面做出编曲的示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