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布鲁赫(Max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1920年10月20日卒于析林。自幼受其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十四岁获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受教于希勒、莱耐克等人。1858年回乡任教,1865年起先后任科隆音乐厅音乐指导、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亲王的乐队长、斯特恩歌唱协会指挥。1880年任英国利物浦爱乐协会音乐指导。1883年回国任布雷斯劳和柏林两地的音乐指导及音乐学院作曲主任。曾先后被大学、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08年获普鲁士艺术科学荣誉勋章。他的创作与德国古典音乐传统一脉相承,并受益于对民歌的广泛接触和研究。旋律优美动听、充满激情,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美丽淳朴。布鲁赫创作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各种体裁开幕式的音乐作品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即URTEXT,对每个细节作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最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最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最可靠的出发点,可以免去许多误解,避免大量由于误传信息所引起的歧解。
近二十年来,音乐艺术的考级活动在全国普遍展开,这对小提琴的普及教育无疑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少年小提琴演奏的质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各地区的考生与众多学琴的青少年,演奏的水平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从事业余教学的师资水平不同,部分老师由于自身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很多作品又未曾上手练过,尤其对协奏曲这一重要的演奏体裁,无论作品的时代风格、曲式结构,还是演奏技法,都不是十分了解和熟悉,由此必然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而对广大学生来说,更是由于对协奏曲这一最能充分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演奏体裁缺少足够的认识,仅是把它作为考级的一项内容来练习,以致对于作品的音乐表现连同许多为表现风格和内涵而必须掌握的演奏技法都未能真正掌握。 本书汇集了学琴过程中
本套教材是我社公共版权教材中的一本,秉承了公共版权教材一贯的特点与优势,是小提琴学习者必修的经典教材。小提琴教学在马扎斯音乐生涯中无疑占有很大的比重。他的小提琴曲风别具一格,在创作中,巧妙地将各种类型的技巧练习融合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本作品是经典的小提琴教程。
1775年10月间,莫扎特在完成了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七周后,又创作了这首协奏曲。尽管两首协奏曲创作的时间如此靠近,但是莫扎特的创作手法却与前大不相同。在这首协奏曲中,独奏小提琴的个性更加突出,乐队则更为单纯,第三协奏曲中的“对话”几乎听不到了。然而莫扎特风格依然,全曲散发出浓郁的法国芬芳。也许是第一乐章主题的缘故,这首协奏曲有时也被称为“军队”协奏曲。 第一乐章:D大调,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乐队就以全奏展示出号角般的主题旋律,小提琴独奏出现时再次在高音区奏出这一嘹亮的主题。有趣的是,当乐曲进行到再现部时,却再也没有出现这一主题旋律,这是莫扎特独具匠心之处,它不仅给期待中的听众以惊讶和诧异,也使得音乐的进行更加紧凑。 第二乐章:A大调,如歌的行板,旋律优美。随着柔美的旋律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