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曲家姚玉卿应邀在《歌曲》月刊担任编辑工作,我们曾有一段“共事”之谊,在那段时间里,他工作的热情和写作的勤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时已闻名遐迩,写过几首很有影响的作品。如1958年写的《四姐五姐本是亲姐妹》,1965年写的《赞美我的祖国》等,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明快活跃的节奏感染着听众,在大江南北四处传扬。1984年,他到青岛师专(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任教,专授作曲课。在教学的同时,仍然在歌曲创作领域笔耕不辍。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主要是为音乐院校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的音乐学及非音乐学学生所写。本教程选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的名称,原因是,虽然我国传统音乐不同层次问有互相吸收、影响的因素,但本教程所选素材,尽量关注传统音乐中的下层文化。笔者认为,从以往的文献及看,我们对传统音乐的下层文化相对缺少关注和研究,而传统音乐中的下层文化,往往是中层或上层文化的发展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研究应该很多倾向于下层传统音乐方面。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身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体会,充分的表现出自己长期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所获得的深刻认识和独立见解,本书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同时代学者研究材料进行借鉴、吸收和梳理的同时,力求在学科基本理论框架中表现出二者的结合和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100首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嘎达梅林》、《康定情歌》、《阿拉木罕》等:由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阎维文、吴碧霞等50位著名歌唱家倾情演绎;所有曲目采用民族乐队伴奏,保留了民歌的原汁原味。此产品已列为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示范教材。既适用于大、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课,又可作为高等音乐院校师生辅助教材和从事中国民歌工作、研究的专业学者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中国民歌爱好者的欣赏典藏。
高校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素质的培养,而高校音乐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水平。 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其教材也如雨后笋般层出不穷。然而,师生们却难以从中获得系统性、性、实用性兼备的教材。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凭借其在学界拥有的强大学术、科研和教学优势,隆重推出“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大系”系列教材。该套教材涵盖高校音乐教育的各个学科,不仅可以用作音乐专业的辅助教学内容,更适合于作为高等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学的教材。 作者本着“大学问普及化、大学者做教材”的理念,聘请了全国音乐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分别写作相应教程。他们既是各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又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线、个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每一本教程都是他们多年学术、科
?《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作者李兴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风、收集整理陕北民间音乐,本书是在此基础上粹选了700首汇编成册。本书编入了陕北民歌等十个曲种,基本涵盖了陕北民间音乐的全部。关于乐曲的选择,本书本着原生性、艺术性、完整性和音乐的体栽、种类、调式、旋法、曲牌板式等不同因素,经过对近万首曲目的反复对比、分析后,最终收入各曲种代表性的曲目700首。
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上海。当时,在这个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中,西洋古典音乐、美国的爵士乐、中国的民间小调、戏曲汇集于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逐渐于30年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自20年代至今,历经80年,其间有过曾经的辉煌,也遭遇过曾经的尴尬;曾经被广大听众广为推崇,也曾经被视为精神污染的“毒源”,一路坎坷,如今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步人产业化发展轨道。尤静波编著的《中国流行音乐通论》介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上海流行音乐,香港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80年代以来内地流行音乐,21世纪初的中国流行音乐等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素质的培养,而高校音乐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水平。 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其教材也如雨后笋般层出不穷。然而,师生们却难以从中获得系统性、性、实用性兼备的教材。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凭借其在学界拥有的强大学术、科研和教学优势,隆重推出“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大系”系列教材。该套教材涵盖高校音乐教育的各个学科,不仅可以用作音乐专业的辅助教学内容,更适合于作为高等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学的教材。 作者本着“大学问普及化、大学者做教材”的理念,聘请了全国音乐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分别写作相应教程。他们既是各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又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线、个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每一本教程都是他们多年学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