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声音漫记》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总主编的一部关于草原潮尔的学术考察文集,全书共由四部分组成,靠前篇章―在草原上唱歌;第二篇章―从草原唱到舞台;第三篇章―共享的多声;第四篇章―我和音乐。书中包括萧梅老师多年田野采风的被访人谈话摘录,有音乐研究者田野采风的感想与随笔以及由局内人――歌唱潮尔的内蒙古人所写的关于潮尔歌唱艺术的切身体验。此部文集由局外人和局内人两种文化视野组成,对于深入研究潮尔艺术独具意义。本卷由徐斯韡、乌兰其其格、程悄悄主编。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本书以平实流畅的文字,介绍古意盎然且专业性很强的古琴艺术,让读者读来获得清晰、全面的印象,这有赖于作者几十年来潜心古琴演奏与学术研究的积累和思考。
本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之一。分上、下两编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器乐的主要品种与艺术特征。上编“独奏音乐”在吹奏乐、擦弦乐、弹弦乐的范畴内,选择了传统底蕴深厚的音乐品种或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较大的音乐品种加以论述;下编“合奏音乐”则是在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的类属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加以论述。 本书曲目丰富、引典详实,可使读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概貌,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和作品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能从理论上进行一般的总结和概括,掌握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 本书主要适用于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生。
《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中的《泉州南音指集》,主要根据泉州南音研究社编的《指谱大全》(1979年版)为样本,结合菲律宾刘鸿沟先生编撰之《闽南音乐·指谱全集》(1953年版)及《清刻本文焕堂指谱》(1857年编成本)为参考资料,借古鉴今,对48套精典指谱按故事的年代、人物情节、内容类别进行编排。为方便于教学实践和传承研究,及培养南音专业本科生研读古谱能力,也便于泉州南音爱好者、弦友同仁的传统读谱习惯,在工乂谱横排版直译五线谱、简谱之后,仍附编横写格式之指套曲词,以保古存真。本教材五线谱、简谱都是根据传统南音工乂谱原始“指骨”译编,是未经润腔的南琵指法谱,特别提醒研究者注意。 为了保护、传承、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在力求保古存真的基础上,泉州师院艺术学院尝试把南音
浙派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在古琴史上,有一本不可多得的琴谱——《梧冈琴谱》,是早期浙派传谱的代表。多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副秘书长、杭州太音琴社社长陈成渤一直致力于整理《梧冈琴谱》,这本《南宋浙派古琴传习录(附光盘)》共有九首传统古琴曲。除了七首来自《梧冈琴谱》以外,还有两首打谱至《杏庄太音补遗》。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填补了南宋浙派古琴演奏领域的空白,为古代音乐风格和曲式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活化石,对于传统古琴音乐的研究和继承意义极大。
蒙古族自古以来积攒的旋律音调一贯守护着自己特有的五声性调式结构,充分发挥了其表达情感的深邃震撼力,成为人类音乐文化总体中弥足珍贵的稀世珍宝。这些调式结构独特的体系,其构成原理鲜明地区别于欧洲的大小调体系。吕宏久教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蒙古族的大量旋律音调,对其调式结构的独特规律有深刻的感悟,并努力从理论上总结这些规律,从而阐明其具有深邃魅力的形态学依据。《蒙古族民歌调式研究》便是他研究的一个成果。
《民乐合奏重奏曲精选》乃系列丛书,目前推出三朋,分册为传统乐曲专辑,第二分册为创作或改编乐曲专辑,第三分册为外国乐曲专辑。每册均有十首乐曲,形式上包括民乐合奏、小合奏及重奏曲。今后根据需要,还将陆续出版续集。本册为《民乐合奏·重奏曲精选》系列之二创作、改编乐曲专辑。收有顾冠仁、周成龙、曾加庆、彭正元、许国屏和曹建辉六位作曲家的十首乐曲。这些作品,有的曾获全国群星奖金奖、上海市学生艺术节与上海市“十月歌会”器乐新作品比赛的创作奖的殊荣,有的还是脱稿不久的新作品,覆盖面甚广,代表性、实用性较强。为了便于各种业余乐队采用,特选用多种乐队组合及重奏形式。
本书介绍了美学范畴体系论、审美对象论、审美关系论、审美规律论、美感论、社会学派的美论、抽象美论、媒体本体论、艺术功能论、现实主义论、新潮美术论等四十四章内容。
《民国音乐史年谱》中,记述了1912年~1949年这段时间内和音乐有关的各类大事,无论是作家、表演家和各种音乐活动的有关历史背景事实,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线索。通读全篇,可以了解民国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 在编写体例上考虑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本书是断代史年谱,时限为公元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在此时段的音乐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大事尽量搜罗,收录其中。二、既然是民国时期音乐史,即以民国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份,再注中国传统阴历。三、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民国音乐发展线索为选择标准,更以有助于了解该时期的活动脉络为依据。所记史事,一般只作客观记录,不加评论。四、本书所列大事,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家生卒、音乐社团活动、音乐报刊、音乐书谱出版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