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顺(1914--)生于江苏南京。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随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学习。抗战胜利后,赴美国威士明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并从事合唱训练,和指挥法的研究,着有《合唱学》一书。他指挥的合唱作品,音乐形象准确,咬字吐词清晰,声音统一、整齐,并富有"弹性";在指挥技巧上力求达到"用最小的动作,达到的效果。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二十一所大学进行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十明特合唱音乐院"荣誉院士"称号。 “文集”收集了近四十篇文章,全都经马革顺教授亲自审阅、确认,可以见证马革顺教授学术艺术思想的主旨及发展。
本书从壮族丰富、多种、多样的民间歌曲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特点突出的曲目,定名《壮族民歌100首》,列入“壮学丛书”系列,为研究壮族音乐艺术提供基础资料。本书所选的民歌,属民间原创与原唱,用壮语南北方言土语演唱,保存原生态歌唱特色。本书文本写定的曲谱与唱词,从录音中记谱、定音、定调号;汉译唱词配对:保存原唱语体三、四、五、六、七言节拍,按汉语语法译配。
《流行音乐编曲教程》由柳刚所著,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涉及与编曲学有关的复调织体、与编曲学有关的主调织体、与编曲学有关的混合织体、关于编曲学中的旋律层、关于编曲学中的低音层、关于编曲学中的和声层、微观编曲学、中观编曲学、宏观编曲学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根据基础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四部和声听觉训练基础》的教学内容不涉及转调内容,仅编排了常用的三和弦、七和弦、经过/辅助四六和弦和一些特殊的和声连接,同时,用钢琴织体和合唱织体的形式进行不同织体的听觉训练。本书由张浩主编。
41首作品包含了17、18世纪二十几位作曲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外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出中经常使用的曲目。作为,它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作为舞台演唱,大数作品是许多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并喜闻乐见、颇受欢迎的曲目。
“欧洲声乐作品译文集”含《冬之旅》和《布兰诗歌》两册,共选入32位作曲家的38部声乐套曲和36部形式多样的大型声乐名作的歌词或文学脚本。后者包括清唱剧,多部安魂曲,贝多芬、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含声乐的交响曲。每部作品均附有说明和注释。声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作曲家们为其歌词挑选的文学作品中.既有莎士比亚、歌德、惠特曼、波德莱尔等大师的诗歌,又有德国、俄国的民谣。本书有助读者从文学角度欣赏这些作品,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理解这些声乐名作。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合唱,这种被称之为“天籁之音”的特殊音乐形式有了亘古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的合唱团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合唱团估计达数十万个以上,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与演艺舞台上的一支蔚为壮观的音乐大军,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增添了浓浓的色彩。可是你会发现,中国合唱的日趋兴旺,并不是职业合唱团队数量的增加,而是非职业的大众合唱团队的全面普及。 《合唱团日常管理手册》所探讨的仅限于非院校的、追求合唱艺术型的非职业社会合唱团。
本套教材基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声部划分理论,将男女各声部细化为十三个声部,以每个声部为单位,各选一百首咏叹调,分四册,陆续出版,共计五十二余册。所选作品涵盖各主要音乐时期,欧美国家著名作曲家创作的经典歌剧咏叹调。同时,为了方便演唱者对整部歌剧的全面了解,每册书都按照角色在歌剧中的出场顺序,囊括该角色在该歌剧中演唱的所有经典咏叹调。每册书都包含一篇论文,从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和歌剧演出的传统等角度,根据歌剧角色的分配系统和声音的生理条件,对该册书所涉及的声部给出明确的学术界定。同时,每册书以角色为基础,针对每首咏叹调,将文字部分分为歌剧简介、角色说明、角色的发展变化、对角色的看法、歌唱家的观点、咏叹调信息、咏叹调背景、演唱提示和歌词翻译部分,全面剖析角色的戏剧和音乐特征。本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