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咬字练声曲30首》分为“发花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梭波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一七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等13大类。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通史,探讨中国声乐艺术数千年来的历程,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轨迹,阐述其兴衰消长的规律,概括地再现了中国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古代声乐艺术史,下篇为现当代声乐艺术史。
《亨德尔清唱剧著名咏叹调选集(中低音用)》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这一时期英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音乐创作对海顿、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他是一位的戏剧音乐作曲家,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作曲大师,也是清唱剧这种体裁的大力推动者,他的英语清唱剧创作有极高成就:另外,他在管风琴方面的即兴创作能力也令人叹服。
马革顺(1914--)生于江苏南京。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随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学习。抗战胜利后,赴美国威士明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并从事合唱训练,和指挥法的研究,着有《合唱学》一书。他指挥的合唱作品,音乐形象准确,咬字吐词清晰,声音统一、整齐,并富有"弹性";在指挥技巧上力求达到"用最小的动作,达到的效果。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二十一所大学进行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十明特合唱音乐院"荣誉院士"称号。 “文集”收集了近四十篇文章,全都经马革顺教授亲自审阅、确认,可以见证马革顺教授学术艺术思想的主旨及发展。
《歌唱咬字练声曲30首》分为“发花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梭波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一七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等13大类。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要求较高。作者结合指挥实践,撰写了这本《合唱热身练声指南》,从艺术实践的实际出发,归纳总结了指挥对合唱团员热身训练的不同要求,提出了合唱训练中许多有价值的方法及观点,是一部较好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著作。
《流行音乐编曲教程》由柳刚所著,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涉及与编曲学有关的复调织体、与编曲学有关的主调织体、与编曲学有关的混合织体、关于编曲学中的旋律层、关于编曲学中的低音层、关于编曲学中的和声层、微观编曲学、中观编曲学、宏观编曲学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康塔塔”(Cantata)源自意大利语的cantare(歌唱)一词,原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为包含独唱、重唱及合唱,多由管弦乐队伴奏,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且各乐章具有的连贯性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一首典型的“康塔塔”往往以序曲或合唱开篇,最后以合唱结尾,中间交错带伴奏的宣叙调、独唱或重唱形式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而把“康塔塔”译为“大合唱”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康塔塔”中不只是合唱,而独唱和重唱往往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歌唱咬字练声曲30首》分为“发花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梭波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一七类,音节表与咬字练声曲习唱要领”等13大类。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通史,探讨中国声乐艺术数千年来的历程,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轨迹,阐述其兴衰消长的规律,概括地再现了中国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古代声乐艺术史,下篇为现当代声乐艺术史。
约瑟·孔空(J.Concone)1810年生于多林;1861年卒于多林。曾是多林皇家小教堂的管风琴师,后移居巴黎,直到1848年,在此享受到了作为声乐教师的荣誉。他创作了他的部歌剧《圣米歇尔的插剧》之后,便放弃了创作歌剧的想法。他的旋律性咏叹调、浪漫曲以及短小的二重唱恰到好处,致使他达到了众所周知的地位。然而使他最为出名的却是他的无与伦比的《试唱》(Solfeggi),他称其为课程、练习曲或练声曲。他写作的这些作品应该归功于他对“美歌”技巧的熟知。他的这些作品至令仍是最有价值的、最出色的声乐练习曲。 为了使这个版本尽善尽美,作者采用了各种办法——恰当地增加表情和乐句符号,补充完善,个别地方改变换气符号,整体上仔细地修订了整个作品。
《蔡国庆演唱歌曲精选》以全方位、多视角的编选眼光,从题材、创作、歌曲传唱度、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鉴赏层面上认真审视了当代军旅歌唱家演唱歌曲精选,将最能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代表人民战士的心里话、军民一家的鱼水情和对父老乡亲、爱人至真至诚的亲情、爱情等歌曲串联起来,作为五位军旅歌唱家献给建军85周年的一份厚礼。
马革顺(1914--)生于江苏南京。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随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学习。抗战胜利后,赴美国威士明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并从事合唱训练,和指挥法的研究,着有《合唱学》一书。他指挥的合唱作品,音乐形象准确,咬字吐词清晰,声音统一、整齐,并富有"弹性";在指挥技巧上力求达到"用最小的动作,达到的效果。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二十一所大学进行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十明特合唱音乐院"荣誉院士"称号。 “文集”收集了近四十篇文章,全都经马革顺教授亲自审阅、确认,可以见证马革顺教授学术艺术思想的主旨及发展。
这本和声学教程可作为音乐院校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及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和声课的教材,也可作为作曲专业学生学习和声学这门课的参考教本,尤其可以作为对没有机会走进音乐院校和声课课堂的读者学习基础和声学的自学读本。 和声学是一门严谨、系统的学问。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又与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相关。作为和声学的教材或读本,在编写上既可做到详尽完善,又可能编写得简明扼要。兴德米特在他的《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的序言中说过:“和声学是不难提纲挈领地传授给学生的。”正由于这一观点的支撑,编者才大胆地作了这个尝试。 对这本教程的编写有如下几点说明: 1、在整个和声学的领域中,本教程所涉及的内容只界定在传统和声学的理论与应用范围。 2、教程的编写尽量做到简洁化、条理化。 3、各章节讲述的内
本书首先涉及对复调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以及笔者本人对此的一些看法。而后紧紧抓住“Troping”与复调产生关系的传统认识,充分肯定、强调和利用了传统的这一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把“Troping”作为复调产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讨论。第三章主旨是要讨论“Troping”这种现象的文化渊源。最后是笔者自感最有意思并具有原创性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