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八旬老人史蒂文 M.约翰逊近五十年的另类发明的大合集。他那一直处在爆发状态的想象力小宇宙,辐射到了人类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服饰、住宅、交通工具、工作空间、城市生活、关怀老人,等等。 在这本书里,幽默讽刺占,有用排第二,你将看到各种天马行空、百无禁忌的创意和调侃。 尽管他如今已经不是二三十岁,也不是四五十岁,甚至不是六七十岁,而是八十多岁!但他那 想象 的脚步,还在继续!
《社会设计》探讨了设计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编者伊丽莎白 雷斯尼克汇集了过去五十年间的重要文献,追溯了社会责任设计概念的出现。本书呈现了那些在构建社会设计领域经典文献中贡献力量的思想家、作家和设计师的真实声音。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明确立场 ,围绕 社会设计 这一术语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展开。第二部分 创造未来 ,探讨了 社会设计 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演变,及其作为迅速发展的专业方向的崛起。第三部分 设计巨变 ,则聚焦于 社会设计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正式确立。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语境框架,为上述三部分提供支撑和说明,帮助读者洞悉每篇论文在社会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广阔背景中是如何相互交织、互为支撑的。
从早晨起床开始我们就会遇到品牌选择问题:穿哪件衬衫?喝哪种咖啡?打开哪个APP?午饭去哪家餐厅? 这就是现代生活: 产品、服务和组织机构都被精心 品牌化 ,品牌影响着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决定。 所以,别再只关心炫酷的图形、艺术性的字体了,无论是LOGO设计、标志设计、UI设计或是包装设计,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品牌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才能精准抓住痛点,更高效地明确需求、制定设计方案。 本书填补了一项空白 很少有一本书能够全面讨论品牌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而本书将通过1000多幅插图、300多个国际品牌案例,呈现品牌设计从雏形到完善的每一个环节,细数品牌化的种种规则,更打通了策划者与设计师之间长久以来的壁垒,以全局化的视角重塑你的设计观念。
本书以结构主义产品设计为中心,以产品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传递为目的,以产品文本编写与解读的传递过程作为研究框架与编写顺序,构建了符号学及认知理论对产品设计活动较为全面且系统化的解析。1.从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层面的基础构建入手;2.对设计师如何编写产品修辞格文本、典型结构主义无意识设计方法等编写问题分别展开讨论;3.从使用者角度对产品文本的解读方式、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 本书可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材,还可以为符号学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是一部庆祝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作品。精选了100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伴,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产品,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关切,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创新精神。书中通过四个发展阶段的详细介绍,聚焦中国设计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如何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书也强调了中国设计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本书是理解中国工业产品设计历史和价值的重要读物。
本书充分结合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例,通过五大章节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对包装设计行业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从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定义概述与基本要素,设计目标与品牌塑造,设计流程与项目实施,到市场营销与业务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指导一应俱全。如果你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本书可梳理你的设计思路,夯实你的设计基础;如果你是包装设计专业的老师,本书亦可作为借鉴参考的授课资料,拓展你的教学思维。
城市是怎样诞生的?*初,可能只有一条道路,一栋建筑。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要建设这个地方,会出现什么变化呢?翻开这本充满惊奇的立体书,一座纸上城市将渐渐呈现在你眼前。《树懒的丛林》《海洋上下》作者系列作品,用充满创意的立体和趣味的呈现方式,讲述城市诞生的故事。 益智好玩的寻找游戏:你看到城市的各种东西了吗? 润物无声的环保故事:你发现树木和绿地的变化了吗? 跃然纸上的艺术熏陶:你感受到城市的生命力了吗?
本书对色彩的要义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着眼于鲜活的例证,在以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进行严谨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色彩如何在心理、生理和文化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书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多年来对产品设计方法与策略的经验总结,共展示了11种设计观点、6种设计模型、12种设计思路、68种设计方法。每一种观点、模型、思路、方法均用一页文字进行讲解,辅以插图说明。为方便读者进一步学习,每一种观点、模型、思路、方法的结尾均附有参考资料及拓展阅读建议。 所有对设计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的设计工具书。本书将所有策略和方法依据其所适用的范围进行归纳 从筹备设计项目、探索发现、定义设计问题到开发创意概念、评估决策、展示和模拟。这种采取系统分类的方法在设计类图书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能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定位,还能更有效、准确地辅助设计师合理利用方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如何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相关资源制作项目计划?何时在怎样的情境中如何使用某个
《设计进化史》结合了历史与当代设计案例,横跨工业设计、家具、平面设计、艺术和建筑等多个领域,对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以及设计艺术爱好者而言,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灵感书、工具书、入门书。本书的目的不仅限于提供知识,而且希望激发读者创意,并与大家一同去探索那些定义20世纪设计的重要设计运动和设计风格。每一章节除了阐明一种风格的演变过程之外,还说明了这种风格可以如何应用到当今设计。此外,本书还特别列举归纳了每种风格和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和特点,方便读者快速参考,同时列出了4条时间线(按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和设计大事件分类)以揭示最重要的部分。
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是国外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必学专业课,也是近年来国内设计界的热点。它要求设计师具备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概念,强调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设计师在书籍设计、杂志设计、海报设计、网站设计等众多领域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 本书通过30个章节,分解知识点、剖析案例,帮助设计师以全局化的思维处理繁杂的文本与信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对图形、文字等设计元素进行编排重组,使独立的版面与整体产生呼应,实现更立体、更吸引眼球的视觉化效果。
从 19 世纪英国客厅里的蕨类植物,到20 世纪30 年代阿尔瓦 阿尔托赫尔辛基家中的花叶万年青,再到位于伦敦摄政街一家时装店内的生命墙,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植物与花卉在我们的私人和公共室内空间中发挥了复杂且重要的作用。虽然国际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随着各种植物品种的流行而不断演变,但我们将自然融入室内的需求一直保持不变。 本书呈现了室内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引人注目的档案照片和葱茏的当代室内设计为背景,彭妮 斯帕克透过植物在人类环境中的作用这一独特视角,重新诠释了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故事。
从制造同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与博朗公司;从家具到汽车,再到消费电器 德国与20世纪的西方工业设计史密切相关。 在本书开创性的文化史研究视野下,保罗 贝茨追溯了设计在构建先进工业文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阐释了西德独特设计文化的形成。本书的视角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揭示这些普通的商品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前20年中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为何包括社会活动家、行业组织、设计师、建筑师、消费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将工业设计视为西德经济复苏、社会改革甚至道德重塑的关键手段。本书指出,工业设计直接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家庭现代性的形态和意义,并参与了西德国家身份的构建。
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践行于行业前端,形成了独特的设计生态。设计史学者吕晓萌通过多年来对大湾区地域文化与设计资源的持续在场观察,选择以 个案 作为当代设计叙事的一种 实验 方法,通过访谈、调研等形式,结合老照片、手稿与创意作品等第一手资料,用通俗化的叙事语言以点带面地记录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设计文化的发展轨迹。
本书是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 莫里斯的自然纹样的合集。书中精选莫里斯与他伙伴们设计的自然界图案纹样,如卷草纹、花卉、果实、鸟类作为主图案纹样78幅,反映出一种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味。本书可供读者欣赏、学习这些纹样的基本形态、配色和布局,也可以将其裁切下来装裱成装饰品,既美观又实用。
日式设计的独特让许多人都情有独钟,其在设计上以结合功能和美感,重视细节,设计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并且善于将传统艺术、哲学元素加入现代设计中,创造出来的产品、视觉艺术受到全世界的喜爱。从药妆、文具、小型商品,到现在的各式家电, 日本制造 似乎就是一个品质保证。本书蒐集了不同领域的商品,剖析其中的设计元素。从品牌标志、包装、海报、书籍编排与装帧,到空间设计、指示标志、大型活动展览会等,再到插图艺术的应用与结合,充分地表现文化碰撞设计,与历史、传统艺术和哲学相互融合,形成当代设计不可取代的独特风格。
随着2020日本奥运会场馆的建成,担任设计的建筑师隈研吾广为人们熟知。作为在世界上活跃的建筑师,隈研吾在邂逅新事物的同时始终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挑战新事物,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切入点。 负建筑 是如何诞生的? 隈建筑受到世界好评的理由是什么? 其中的建筑哲学,令人叹为观止。本书为隈研吾与多年友人田实碧进行的长篇访谈。书中穿插了许多著名建筑的诞生秘闻,以大仓山的老屋为起点,到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讲述了一位精英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以及至今为止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从隈研吾建筑启蒙的原点谈起,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人、文化和历史的融合、对于不同建筑材料的探索,到关于未来建筑的展望,在与作者的对谈中向读者阐述自己对建筑的观点与理解。
科技展馆展示是重要的重要的展览形式,是科普的一种重要形式。本书作者在总结科技展览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展览的规律,主要对科技展览的组织原则、策划原则、策划方法、策划要素以及科技展览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要点等做了全面的论述,同时辅以丰富的案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全图书文并茂,不仅是首次对科技展馆展示设计艺术的全面论述,也是首次把科技展馆展示设计艺术与一般展览设计做到良好结合的一次尝试。可以为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科技展览、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工作的人员,对科普与科技展览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对业余搞科普或者科技展览的,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