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八旬老人史蒂文 M.约翰逊近五十年的另类发明的大合集。他那一直处在爆发状态的想象力小宇宙,辐射到了人类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服饰、住宅、交通工具、工作空间、城市生活、关怀老人,等等。 在这本书里,幽默讽刺占,有用排第二,你将看到各种天马行空、百无禁忌的创意和调侃。 尽管他如今已经不是二三十岁,也不是四五十岁,甚至不是六七十岁,而是八十多岁!但他那 想象 的脚步,还在继续!
从早晨起床开始我们就会遇到品牌选择问题:穿哪件衬衫?喝哪种咖啡?打开哪个APP?午饭去哪家餐厅? 这就是现代生活: 产品、服务和组织机构都被精心 品牌化 ,品牌影响着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决定。 所以,别再只关心炫酷的图形、艺术性的字体了,无论是LOGO设计、标志设计、UI设计或是包装设计,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品牌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才能精准抓住痛点,更高效地明确需求、制定设计方案。 本书填补了一项空白 很少有一本书能够全面讨论品牌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而本书将通过1000多幅插图、300多个国际品牌案例,呈现品牌设计从雏形到完善的每一个环节,细数品牌化的种种规则,更打通了策划者与设计师之间长久以来的壁垒,以全局化的视角重塑你的设计观念。
本书充分结合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例,通过五大章节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对包装设计行业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从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定义概述与基本要素,设计目标与品牌塑造,设计流程与项目实施,到市场营销与业务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指导一应俱全。如果你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本书可梳理你的设计思路,夯实你的设计基础;如果你是包装设计专业的老师,本书亦可作为借鉴参考的授课资料,拓展你的教学思维。
他是伦敦东区的穷小子,十六岁辍学后成为萨维尔街的裁缝学徒,继而其名字 亚历山大 麦昆(Alexander McQueen) 便与意大利时装设计师罗密欧 吉利(Romeo Gigli)、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纪梵希和古驰集团紧密相连。天才虽已陨落,其时装设计却有着永恒的生命力,在风起云涌的时尚界独树一帜。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1年为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 麦昆举办了回顾展,盛况空前。本书是该展览的同名图录,以时尚摄影师瑟尔韦 松德斯伯(S lveSundsb )拍摄的百余幅精美大图展现这位设计师的标志性作品,探寻其中既传统又具颠覆性的精湛工艺,和它们承载的故事、历史与文化。麦昆的时装秀犹如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本书亦对其中的叙事结构进行关注。策展人安德鲁 博尔顿携手时尚编辑为本书撰写了富有洞见的文章,并专访麦昆的衣钵传人、现任亚历山大
城市是怎样诞生的?*初,可能只有一条道路,一栋建筑。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要建设这个地方,会出现什么变化呢?翻开这本充满惊奇的立体书,一座纸上城市将渐渐呈现在你眼前。《树懒的丛林》《海洋上下》作者系列作品,用充满创意的立体和趣味的呈现方式,讲述城市诞生的故事。 益智好玩的寻找游戏:你看到城市的各种东西了吗? 润物无声的环保故事:你发现树木和绿地的变化了吗? 跃然纸上的艺术熏陶:你感受到城市的生命力了吗?
《设计进化史》结合了历史与当代设计案例,横跨工业设计、家具、平面设计、艺术和建筑等多个领域,对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以及设计艺术爱好者而言,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灵感书、工具书、入门书。本书的目的不仅限于提供知识,而且希望激发读者创意,并与大家一同去探索那些定义20世纪设计的重要设计运动和设计风格。每一章节除了阐明一种风格的演变过程之外,还说明了这种风格可以如何应用到当今设计。此外,本书还特别列举归纳了每种风格和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和特点,方便读者快速参考,同时列出了4条时间线(按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和设计大事件分类)以揭示最重要的部分。
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是国外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必学专业课,也是近年来国内设计界的热点。它要求设计师具备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概念,强调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设计师在书籍设计、杂志设计、海报设计、网站设计等众多领域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 本书通过30个章节,分解知识点、剖析案例,帮助设计师以全局化的思维处理繁杂的文本与信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对图形、文字等设计元素进行编排重组,使独立的版面与整体产生呼应,实现更立体、更吸引眼球的视觉化效果。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盆景艺术始于六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盆景艺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凭借园艺栽培,融和艺术创作,在一方小盆中塑造自然之美、抒发创作者的情怀、展现深远的意境,有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本书收录明清时代所收盆景艺术图谱100例,实际上是当时传播至欧洲的 外销画 :上半部以鸟类和花卉为题材;下半部以昆虫和果木为题材。今天,从这些盆景艺术外销画中,我们既可欣赏中国盆景艺术之美,感受中西绘画融合之味,也能窥见清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 书中附赠的《画万年花甲》图卷,系由清代画家汪承霈绘制。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命汪氏绘此图。《画万年花甲》全卷共绘二十四种花木盆景,寓意 百花呈瑞,盛世升平 。
《问学色彩之道》为宋建明先生所著,全书分为学术自述、传承文脉、城市建筑、拓宽视野四个部分,精选了作者二十余篇专业学术文章,内容涵盖了中国色彩研究的发展、国色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色彩观、传统中国色彩之象与意的关系、现代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与实践等内容。该学术文集思想前沿、研究深入、观点新颖,代表了当代设计色彩研究的成果。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经验法则,作者总结了多年来在版式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改进的优选方案;第二部分为实战法则,通过对同一内容进行不同的版式设计,让一呈现出N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能让读者学习到非常有用的方案,并产生还能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觉。
《苹果集 设计文化论》系柳冠中先生40年来在设计研究领域辛劳播耕、艰苦求索、果敢采撷的智慧之果,该书以论述工业设计的概念、意义及基本方法论为起点,进而以揭示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表、中、深层文化结构为线索,对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与工业设计作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提出设计是 协调人 产品 环境 三者关系的创造活动,设计是 创造新的使用方式 以及 共生美学观 等新颖、深刻、极具创造性的思想。同时又将系统的理论阐述、作者本人设计实例以及国内外设计实例的剖析,相渗相溶,构筑起一个坚实而有说服力的思想体系。
1962年起,陈明达率助手赴山西应县考察佛宫寺释迦塔,在1930年代营造学社的考察基础上,做了更为准确、详细的测绘,并结合多年来对《营造法式》的研究,着手探讨古代建筑设计规律,从而阐明中国古代建筑从总平面布置到单体建筑的构造,都是按一定法式经过精密设计的,通过精密的测量和缜密的分析,是可以找到它的设计规律的。这部专著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设计的基因》一书,收录了李立新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反映其学术主张及代表性成果的文章计41篇,时间跨度自1995年至2022年。文章按照设计史、源流辨、手艺价值、坚守、转折、新的建构分门别类,主题多为古代设计和传统设计 ,偶有现代设计 。作为中国当代设计学界的中坚力量,这本文集具有垂范青年学子、鉴照历史与未来的价值。
欧式花艺设计是现代花艺设计的基础,也是成为一名花艺设计师必学的内容。本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欧式花艺设计理论、历史、风格、技法,通过34个设计主题,近200个作品实例,全面指导读者的实践。本书经典案例都配有制作过程的照片,以及花材选择要点、制作技法要点等的文字解说,即使零基础读者也能跟随本书学习掌握欧式现代花艺的技法和理念。 本书能让读者清晰了解到欧洲花艺设计的真正全貌,是花艺设计行业从业者的书籍。
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画师弗郎索瓦-尼古拉 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致的雕版手绘插图。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这1008幅手绘图包含973幅鸟类插图,35幅其他动物插图(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图和4种珊瑚图);其中包括1228只鸟、24只金龟子、23只蛾、61只蝶、1只变色龙、1只海王星苔虫、3只负子蟾、1只飞蜥、5只天牛、2只螳螂和4丛珊瑚。 其中有些鸟类,如马岛蓝鸠、马斯卡林鹦鹉、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塞内加尔长尾蜂虎、留尼汪红鹀、大海雀等早已绝迹;而像法国小鸨、阿波罗绢蝶、白鹈鹕等在有些地区以及灭绝。因此,这些插
在《无中生有》中,汪大伟将其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作40年的艺术教育、设计研究、教学管理加以梳理总结,并与读者分享。以 无中生有:设计艺术 为话题,一是对其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当家人的身份主持美院全面工作26年,管理和参与上海大量的国家、社会、企业、民间设计项目的体会和总结;二是从上海的发展看全国的设计趋势,提出个人的认识和建议供读者讨论,以慰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设计工作者对事业热爱的赤诚之心。
《空山鸟语》为赵农先生所著,分为学术自述、设计史研究、美术史研究、非遗研究、恩师回想五个部分,精选了作者近四十篇专业学术文章,内容涵盖了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和确立、古代器物对人的生活的影响等内容。该学术文集思想前沿、研究深入、观点新颖,代表了当代艺术、设计、非遗研究领域研究成果
本书考察了18世纪工业革命至现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的大量代表性设计作品,揭示出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的历史嬗变,配以丰富精美图片,为读者更好地理解21世纪的设计提供了启发和指导。本书着眼于设计本身,不仅探索了设计的发展与工业化、技术、环境责任、消费主义,以及批判性设计与个人需求、人文关怀的紧密关联,而且凸显了它们的作用和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伦理价值。
本书源自保罗 巴贝拉广受欢迎的个人博客:http://www.wheretheycreate.com/ ,聚焦日本这个独具魅力的国家,其文化似乎永远在强调传统,同时又不断拓宽科技与创意的边界。本书以巴贝拉的摄影作品为切入点,记录了32间日本创意工作室的故事,涵盖了各行各业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时装设计师和花艺师等等,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一窥当代*伟大的日本创意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而工作环境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作品。
“包豪斯”在中国,很多时候像一块已经很遥远的圣地,在需要的时候,被熟稔而又漫不经心地提一下,然后又轻轻地放到一边。“包豪斯”一词充斥在各类设计专业考试的名词解释中,没人会说自己不知道“包豪斯”…… 但我们是否完全清楚这个艺术教育团体究竟发生过什么——值得人们惦记了 90 年?例如我们曾经疑惑过那一群性格各异、艺术观点不同的艺术家为何能聚集在一起?工艺大师和形式大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结合?又如何悄悄形存实亡?二战以后 , 包豪斯在东德、西德、美国、苏联,为何有那样截然不同的看法:红色的、激进的、左倾的、形式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而二战以后的美国,又怎样接受了包豪斯的恩惠? 对于言必称“包豪斯”的中国设计界, 90 年来确实有许多人和事与它发生着关系,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独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