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艺术分典》收录1911年以前刊印的有关服饰艺术的文献资料,涵盖经史子集四部诸文献,系当前对中国古代服饰文献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整理。其收集中国古代服饰文献,既重有关服饰专书专著,又兼涉散布典籍中星散的舆服史料,力争做到齐、清、精、准、用五大要求。该分典分服饰制度形成、服饰断代、名物考释、民族服饰交融与中外交流、服饰材料及工艺、色彩及纹饰等10个总部,下设部、分部,纵向列纲,以为经目;每个部类之中,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等类别,横向安排语料,以为纬目。整体编排,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举。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方性的纺织科技、经济生产、工艺美术方面的著作,它还涉及到贵州民族的历史、社会、民俗、宗教、心理、审美等方面,同时又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有关。《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4?织造篇》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搜集以及田野调查,综合了辑佚、考辨、阐释、叙述等方式,对文献记录和遗存的贵州民族织造作全面分析,以得出一个较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本篇简介】 漆器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名品,占有相当比重;江苏漆器在中国漆器中的比重,更不待言说。本书以《扬州漆器史》为主要资料,调查采集增补梳理全省出土漆器资料、清代扬州苏州江宁贡御漆艺资料及现代江苏漆艺资料,提取观点,梳理表格,撰写成章,加之以引言、结语、注释、后记、参考文献并将图片遴选成书。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技艺卷4 编织 扎制篇》在现有植物原料编织论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编织工艺集中区的实地考察,对编织的类别进行总结及划分,再在几大类别的基础上,对编织的通用技法、特色技艺及工序流程进行整理。希望通过对植物原料编织技艺的沿革、类别、通用技艺与特色技艺、实施条件、工序与流程、规律提要、质量控制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让更多人对编织技艺有宏观的认识,能够依循其通用技法进行简单的编织工艺复原及实施,理解和欣赏编织特有的艺术价值,主动承担并协助编织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史》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总体纲要中,染织、刺绣抽纱、编织和扎制被划归为工艺美术品种中的三大门类。此篇即以此为宗旨,对浙江省内归属于此三大类的品种进行梳理。为使章节体量均衡,全集总体纲要归类中的8 个种类(即印染、织造、织毯、刺绣、抽纱、编结、植物编织、扎制)在此三大门类中被划分至六个章节中。染织门类包含印染及织造?织毯两章。刺绣、抽纱门类对应第三章刺绣?抽纱?结,均为针线类工艺。编织扎制的内容包含竹编、草麻编、灯彩?扎制三章。章下的小节对各细分的典型品种进行相应介绍。其中,历史沉淀深厚及经典性的品种被着重介绍及按其地域性及代表性特征进行分类叙述。故而,其中的一些品种有些有明确地域署名,而普遍性的品类及其特征则以综合性的方式进行总结性叙述。
笺是古代对精美加工纸的统称。供写信或题诗等用的小幅笺纸,称为信笺,也称诗笺。笺谱是由笺纸集辑装订而成,为明清以来的文人墨客所珍赏。 《萝轩变古笺谱(一函二册 套装上下册)》是我国目前传世笺谱中年代*早的一部,,由明代吴发祥刻版,分上、下册。上册有小引三叶、目录列画诗、筠蓝、飞白、博物、折赠、碉玉、医草、杂稿,共计八目;下册八目,分别为选石、遗赠、仙灵、代步、搜奇、龙种、择栖、杂稿。据《金陵通传》记载,吴发祥寓于金陵(今南京),刻此谱时四十八岁,书成于天启六年(二八二六)。 《萝轩变古笺谱(一函二册 套装上下册)》是明代笺谱的范例,于艺术传承、刻书历史研究等均有重大的价值。本次影印出版,希望这部世间珍品能让很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浙江卷》的编撰,遵循了全集“经纬交织”的原则,在工艺美术经向历史演变的主线上,记载了与纬向地域社会的因果关系,展现了工艺美术文化和经济属性中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材料与技艺、科技与工具、艺术与生活、实用与审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相关内容。遵循了全集“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并重”的原则,既记述了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特征,科学技术与实用美术交融的历史轨迹,也记述了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脉络,以及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生产方式、营销形式、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现状。遵循了全集将重点置于当代工艺美术历史时期的原则,虽上限追溯至工艺美术发源的新石器时代,下限至2010年,但其中当代的比重大于古代和近现代。另外,还遵循了全集的完备性原则,注重实证,力求能够完整、系统、全面的记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浙江卷》的编撰,遵循了全集“经纬交织”的原则,在工艺美术经向历史演变的主线上,记载了与纬向地域社会的因果关系,展现了工艺美术文化和经济属性中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材料与技艺、科技与工具、艺术与生活、实用与审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相关内容。遵循了全集“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并重”的原则,既记述了工艺美术的文化和艺术特征,科学技术与实用美术交融的历史轨迹,也记述了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脉络,以及工艺美术行业管理、生产方式、营销形式、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现状。遵循了全集将重点置于当代工艺美术历史时期的原则,虽上限追溯至工艺美术发源的新石器时代,下限至2010年,但其中当代的比重大于古代和近现代。另外,还遵循了全集的完备性原则,注重实证,力求能够完整、系统、全面的记
《尼·康·索罗明速写集》收集了俄罗斯的人物画家、人民艺术家的人物画。
浙江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拥有前人留下的极其丰富的优秀工艺美术遗产。这些遗产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演变,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精神领域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是一套鸿篇钜制,具有国家档案性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浙江卷?艺术陶瓷、玻璃工艺篇》(以下简称《浙江卷?艺术陶瓷篇》)是其中的分卷之一。该分卷按照《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撰规范和要求,全面、系统和翔实地记述了浙江艺术陶瓷、玻璃工艺2010年以前,包括原始陶瓷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婺州窑、德清窑、瓯窑等及玻璃工艺在内的浙江工艺美术特色品种。
本卷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浙江卷》的分卷之一。遵循了“经纬交织”的原则,在工艺美术经向历史演变的主线上,记载与纬向地域社会的因果关系,展现工艺美术文化和经济属性中所蕴含的文化与经济、材料与技艺、科技与工具、艺术与生活、实用与审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相关内容。遵循“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并重”的原则,遵循将重点置于当代工艺美术历史时期的原则和完备性原则。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浙江包括石雕、牙骨玉雕、塑艺、镶嵌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特色品种。每章内容包括该工艺品种的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特征、特色技艺及相关记述,突出浙江传统工艺美术主要品种及代表性项目。
此书的编写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出浙江工艺各门类各品种的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特征和特色技艺,依托浙江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存,广泛参阅借鉴大量的文献论著,分别对各品种构成,进行了有序地梳理、记叙和阐述,力求达到章、节、目结构紧凑、要素明晰、重点突出,既彰显浙江工艺美术的总体特色,也反映出各地区品种的不同风格。将是浙江工艺美术类图文并茂全景式展现的集大成之书。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广西卷》分《概览篇》《雕塑 建筑装饰 家具 金属工艺篇》《陶瓷 玻璃篇》《刺绣 印染 织造 服饰篇》《编织 扎制篇》《剪刻绘印 其他工艺美术篇》6个篇册,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广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填补了广西工艺美术史的空白。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广西卷4 刺绣 印染 织造 服饰篇》以 历史沿革 文化艺术特征 特色技艺 相关记述 记述了广西刺绣、印染、织造、服饰四个大类的发展及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技艺卷2 染织篇》是 技艺卷 中的十篇之一,包括印染、织造、织毯三大类内容。均按照沿革、类别、实施条件、工序与流程、规律提要总结、质量控制六部分进行展开细述,涵盖了现今依然存在、可见的手工技艺,对历史上曾经出现但已消失的内容仅作简要提示。本书专门阐述中国染织通用技艺,旨在对中国染织技艺作总体归纳介绍,以方便对各地同类染织技艺横向比较、对不同类别染织技艺纵向比较。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1 技艺卷 雕塑篇》是 技艺卷 中的十篇之一,专门阐述中国工艺雕塑通用技艺,旨在对中国工艺雕塑技艺作总体归纳介绍,以方便对各地同类雕塑技艺进行横向比较和对不同类别雕塑技艺进行纵向比较。
《汝瓷志》,约50万字,由河南省汝州市多年从事汝瓷考古、科研和历史研究的专家,在广泛征求业内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目的是展现汝瓷的辉煌历史,记录当代汝瓷恢复研制的艰辛。同时,汝州市正积极打造“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的艺术小镇”汝瓷小镇,《汝瓷志》的编写是小镇建设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汝瓷的起源、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历程(由夏、商至北宋);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汝瓷的科学研究和汝瓷艺术的发展;三、汝瓷的鉴赏、收藏、拍卖;为汝瓷文化和汝瓷产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重点人物的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丛书》是整套引进的由台湾地区“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组织编订的系列图书、教材。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年画采用明信片形式,四张为一套,十套装一瓦楞盒,印刷用宣纸仿真技术,中英日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