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制壶,世人皆知宜兴紫砂壶。其实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材料,广东潮州地区的手拉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可说是埋藏了300多年的国宝。《遇见手拉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的历史、材料、工艺、艺术性入手,重点推介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艺术风格、审美观及代表作品,同时介绍了潮州工夫茶和冲泡技艺。书中配有多幅图片,展现潮州手拉壶之美,极具鉴赏及参考价值。
民间剪纸这一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笔传统文化的遗产,已经从老百姓的窗户上和土壁上飞入了当今文化的大雅之堂,飞入了文人学者的收藏簿里。人们逐渐发现:它在今天一点儿也不俗。这是一份祖宗赠给新时期人们的高级礼物,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宝贵价值谁也无法估量,倘若有幸看到它,并细细地品味一番,你会感到如同周身贯穿了父辈的血脉和母亲的乳汁——传统民间剪纸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枝繁花,将永远滋补着我们精神的肌体。本书是有关我国民间剪纸图书中最有影响的一个选本。
民间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不是一间房子,也不是一个“民俗村”,是现代社会给传统文化的一个宽敞的位置。我一直觉得,这是传统艺术母亲说在耳边的一声嘱托,这是我的师长递交在手的一把薪火。而今,嘱托的声音越来越响,薪火的燃烧却越来越微弱。我孤独的身心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却不能让它在我的手中熄灭。 “面老虎”这是一个过去很少有人研究的选题,正因为少有人涉及,同学们可以少怀成见和概念,注重去抓住手资料,注重自己的发现。二、课题广涉民俗、工艺技巧及历史文化背景,有难度,也基本涵盖一般民艺采风所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三、方圆百里内,郎庄是专做面老虎的村庄,调查面比较集中,有利于在有限的四周内深入、全面地工作。国、仍有老艺要在从事这项工作,但已是惨淡经营,亟待有人去调查整理。
《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式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器物一般性的外部描述,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门。
《抢救民艺》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笔者对民艺的认知过程。在经历田野调查20多年的时间里,由对民间美术形象产生兴趣发展到对民间美术相关理论的关注,由对民间工艺、技术法则及遗物思想的研究,又延伸到对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领悟。
对于藏族唐卡(意译为卷轴画)的定义,历来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把所有的卷轴画通称为唐卡(其中包括布上绘画、缂丝、堆绣、刺等);另一种是狭义上仅将布上绘画称为唐卡。为了比较确切地认识此问题,经请教藏传佛教高僧得知,前一种说法更为普遍,更能说明问题。唐卡是藏语音译,“唐”是平的意思,卡(也有译作“嘎”的),是花花绿绿的意思。最初的唐卡是在画皮革上的,当时佛教在西藏还没有宏传,这种花革上花花绿绿的绘画,仅是为了提高皮革的价值。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唐卡。藏族唐卡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布上绘画。随着历史的沿革,前后出现过不少画派。有的以绚丽浓郁见长,有的以细腻辉煌著称,有的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和中国画(汉族绘画)的特色,乃至加入了西洋油画的表现手法。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又细分做18卷。上篇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是世界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部百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 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
中国现代文明年轻的身影,已经几次风吹草动他传统的母亲挥手告别,当远行中受挫折,又折回去向母亲求助。 气喘吁吁跑了多少冤枉路?今天,起步在新世纪,我们又要远行——壮士一去不复还。好好地打点行装,想一想:在我们的旧家当里,有什么值得我们带在将奔赴的前途之中呢?
本书为中国吉祥图案系列书,从福、禄、寿、喜、财五个题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本书作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出版形式并且使用手绘图案的方式向广大读者展示所精挑细选的传统图案。图案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作者手写福禄寿喜财各种字体;第二部分为传统故事图案,声情并茂的利用故事和手绘图案展示;第三部分为手绘单品图案,细腻刻画。本书可为广大读者提供大量参考借阅资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月份牌年画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于上海,风行全国城乡的一种商业绘画,因画面附有年月历表而得名。中国民间素有过年时张贴年画以祈佑福的习俗,附印二十四节气历表以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木版年画通常会在老百姓家里一年一换。正是这种持久的视觉样式,为商品的推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宣传机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月份牌年画是随商品免费赠送的。 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月份牌年画通常有三个特点:一、配有中西对照历表,这是后者对前者的保留与发展;二、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这是后者对前者的,采用新式石印或胶印技术,丰满逼真的彩图总是比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感人;三、商品广告,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它生存的动力与依据。随着商品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渗透,月份牌年画也在大江南北迅速普及,约在20年代以后取得年画
本书中所展示的[曹氏风筝],无论在扎制工艺上,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风筝历来有南北之分,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南鹞北鸢考工志》结合两地风筝的不同特点,继承以往流传下来的各式风筝的形制,经过排比、研究和改进,创立了[曹氏风筝]这派,形成中国风筝艺术中的集大成者。 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曹氏风筝]尤其注重其情趣。从工艺上看,它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在扎糊技术上,其[三停三泄]之法符合力学原理,而且结构骨架均因时、因地,分不同种类,或大或小,或寒风凛凛之时,或和风习习之日,均能扶摇直上青云之天;在绘制艺术上,它讲求[意匠]和[迷笔]手法。尤其是扎燕风筝,更采用拟人画法,不仅画面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笔法细腻多变,刻画形象夸张而逼真。同时,还讲究升空与直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在
《区域文化教育丛书:潮州民间装饰艺术研究》分陶瓷研究、木雕研究、潮绣抽纱研究和古典建筑研究四个编目,各编目分数篇研究性文章,分别对潮州陶瓷、木雕、潮绣、抽纱的发展轨迹、审美特征、文化意蕴进行了概括和诠释,对当代数位陶瓷大师、木雕大师和潮绣大师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和创新贡献作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潮州陶瓷、木雕、潮绣、抽纱和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文化解读,对潮州陶瓷、潮绣、抽纱和古代建筑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作了扫描和观照,对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潮绣与广绣、潮州甲第巷与黟县宏村建筑装饰风格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为“蒲公英行动”的发源地湖南湘西,当课题进入到第二期时,他们开始力图将民间美术进学校由教师行为推进到教育行政行为,从凤凰县教研室介入到自治州教科院统筹,永顺、保靖、龙山等几个教研室都参与课题实验,使原本参与课题实验的那些骨干美术教师获得更多支持,并且还有一些新成员加入。“蒲公英行动”课题由专家的外援输入逐步向本土教育行政转变,这种“里应外合”式的农村艺术教育课题实验,给美术老师以及所在学校带来了深刻变化。《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这本集子就是我们美好期盼的报告,也可见湘西没有停止的步伐和足迹。
柳宗悦著的《民艺四十年(精)》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很早提出“民艺”概念,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日本民艺馆.收集整理民间器具,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他的民艺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我们本土手工艺传统的守护与传承,亦有启发。
月份牌年画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于上海,风行全国城乡的一种商业绘画,因画面附有年月历表而得名。中国民间素有过年时张贴年画以祈佑福的习俗,附印二十四节气历表以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木版年画通常会在老百姓家里一年一换。正是这种持久的视觉样式,为商品的推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宣传机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月份牌年画是随商品免费赠送的。 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月份牌年画通常有三个特点:一、配有中西对照历表,这是后者对前者的保留与发展;二、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这是后者对前者的,采用新式石印或胶印技术,丰满逼真的彩图总是比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感人;三、商品广告,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它生存的动力与依据。随着商品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渗透,月份牌年画也在大江南北迅速普及,约在20年代以后取得年画
u200du200d 本书是一本对漳州布袋木偶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论著。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福建漳州的一种民间小戏,其“北派”风格,在闽南地区独树一帜,并流传至台湾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当地华人群体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入手,从音乐内容切入,研究漳州布袋木偶戏自身维持传统、动态发展的生存模式,体现其偶形雕刻、布偶表演、音乐奏唱、舞美灯光的特点,及虚拟、象征、隐喻的偶戏本质。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音乐嬗变和传承尝试,与台湾布袋木偶戏产业之间的长期交流,和它在联合国亚太地区“非遗”项目中的示范作用,论证了“北派”布袋木偶戏传统在当下的嬗变与复兴。u200du200d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巫鸿就该项目的思想意义、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价值所进行的学术思辨。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以衣食住用为大类,每类下各设小类,展示其每一类的收藏,并由赵湘源和宋东口述关于这些物件的记忆,里面包含了浓郁的亲情,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相亲相爱。第三部分,是不同背景的人参观过《物尽其用》展览后的感想与评论。
民间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并在生产、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本书收录了许多生动的动物花鸟,例如:“蛇盘兔”、“兔子送福”等并配有文字说明,内容新颖、动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民间年画可谓是中国社会变迁史实的缩影,是一卷卷民俗画本大书,它不仅再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着不同的地域风采,而且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木版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世代炎黄子孙祈福的夙愿,演绎着中国民俗百态的变迁。无论题材、内容、技艺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年画所具有的民风画骨始终没变,年画里所蕴涵的民俗文化、记录的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爱憎好恶,后世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研究鉴赏它,都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犹如一只船,在绚丽色彩和诗意之梦中,传承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标志性符号。作为文化符号,很多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不为人们完全理解,或众说纷纭,如同神奇密码,静静等待着人们去破译……
书中收录了知名面塑家刘洁2010年到2017年创作的一百六十余尊面塑作品。包含他首度出版发行的历史人物系列,神祇人物系列,三国系列,隋唐演义系列,西游系列,水浒一百零八将系列作品,并在部分附上六尊面塑作品的详细制作步骤,广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刘洁目前的创作状态以及对中国面塑的理解。
传统木雕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古老,它的神秘,它的精美。正因为它的古老,才使得数以万计的古代文化痴迷者为之倾倒,正因为它的神秘,才使得难以计数的爱好者百思不得其解,正因为它的精美,才使得无数爱美之人因之痴迷。本书作者夏风,痴迷于古代文化,精通于古代木雕的收藏鉴别,把立意指向了对传统木雕图案的解析,让您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木雕,走近古代民众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