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上画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等,认为可以祟,纳祥福,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的民间习俗。自上古至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宋代以降,门神画主要以木版雕刻印刷流传于世,它代表了民间木刻版画的成就。本书作者王树村先生,在民间美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走访了中国南北各地的年画之乡,收集了大批珍贵的门神画资料。 本书汇辑了各地代表性的门神画作品,作者以他对地域、历史、民俗、民间美术融会贯通的理解,对各地门神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介和赏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各地的门神画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审美趣味。在这些多姿多彩的门神画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和风俗、社会与生活
大象和犀牛都是当今受世界野生动物组织保护的珍稀动物,但是象牙和犀角又是我国古代工艺雕刻品重要材料之一。绵延流长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象牙和犀角雕刻品,体现了古代艺术工匠无穷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而今,珍稀动物的牙角材料由于动物本身的稀少而愈显珍贵,象牙雕刻品的制作在日见稀少,犀角雕刻则已销声匿迹。面对传统艺术濒临消失的厄运,人们只能设法延缓其消失的速度,而无法改变其消失的命运。如果说,昆剧、皮影之类的民族传统艺术现在所面临的危机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诸原因所造成的话,那么,象牙和犀角雕刻传统工艺濒临消失则是由于象牙犀角材料的极度匮乏所致。于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限的象牙犀角雕刻品在今天就日益显得珍贵。 本册子旨在通过对象牙和犀角雕的工艺和价值的叙
糕模俗称糕印、糕板,是民间制作糕点的工具。民间糕模是民间雕刻的一个品类,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生活和艺术结合为一。糕模形式千姿百态,图案丰富多彩,蕴含了广大百姓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糕模作品中,许多模板虽经上百年的岁月,仍韵味不减。 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热心于民间糕模的收集与研究,已收藏各类糕模1200多块。《民间糕模》从民间糕点的发展历史、民间糕模的用途、雕刻、类型、图案等方面入手,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民间独特的糕文化和糕模雕刻工艺。
本书吉祥图案的类别,收有220条吉祥语、1400余幅图,每一条吉祥语都附有图案题解,全书共撰写图解说明80000余字,是目前吉祥图案资料数量大,内容详实、准确、正规的大型图案资料工具书,可以为工艺美术、绘画及其爱好者提供大量既可欣赏又可借鉴的参考资料,亦是研究中国民俗的参考用书。还由于吉祥物的深入人心和实用美学价值,它在建筑、广告等装饰行业里的用途也是无可的。
本书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基于加强中华传统艺术保护与推广的目的,《花灯》选取了花灯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本书由韩延汝编著。
吴桥是闻名世界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作为一种神奇南绝妙的艺术,以其“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深厚钓群众基础、不息的历史传承,历久弥新。并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2月17日,胡锦涛在甘肃省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与农民欢度春节,并剪出洋溢着喜庆色彩的剪纸作品《回娘家》。 胡锦涛总书记与农民一起剪纸,足见他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重视,表明他鼓励和支持保护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
世人对花道有很多误解,认为花道是女性化的、感性飘渺的艺术;学习花道,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感悟力,等等。而作者告诉我们,其实,花道的世界,有着严谨的逻辑和一目了然的造型结构;花道之美,是数学式的理性之美;花道,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和贴近日常生活文化的存在。 “未生流笹冈”第三代家元笹冈隆甫,从一名花道家和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日本花道的历史、传承、流派、花型的演变、东西方差异、插花的习俗理念和基本技巧、插花与四季、插花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的传承困境与新思路等问题。
《中国民间美术》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学科教学为基础,同时也调研了部分地方高校相关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课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教学需求编纂而成。《中国民间美术》教材的特点是采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身心对文化的参与实践,这不仅符合民间美术活态文化的特性,也是文化传承、创造、发展的必然方式。教材内容中也反映出民间美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并注重知识传播公共性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注重民间美术教育传承课程模式的探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犹如一只船,在绚丽色彩和诗意之梦中,传承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标志性符号。作为文化符号,很多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不为人们完全理解,或众说纷纭,如同神奇密码,静静等待着人们去破译……
本书是冯骥才年画中的一个个奇迹,融于笔端倾泻为美丽的文字,带我们进入:新发现的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或遭遇一批早在人间绝迹的古画版,或细听作者对年画产地的对比言说、对古版对年画内容的考析、略说,或《中国古版年画价值及普查意义》的作者文化主张。珍贵的插图年画均来自冯骥才“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藏品。
《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首次对出土简牍具名与书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引用材料为近年新出土简牍,从书法、文字、历史、考古等学科角度进行阐述,在讨论中贯穿着墨迹研究(书学的)、字体演进(文字学的)两条主线,既有纵向(时间线)的论述,也有横向(同时期)的比勘,力图避免单纯的墨迹形态分析或一味考证。
剪纸研究不仅成为同学们认知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剪纸艺术实践也为教学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学院视觉艺术传统的“心象造型”体验,拿剪刀的手更加靠近了内心和本性,剪纸使人性的叙事具有了一种更纯粹、更具活力的可能。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古老而又吉祥的纸文明传统,是我们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本书选取了作者二十多年来不同时期的文章和作品,梳理出了剪纸艺术研究学习与创作的发展线索和方法。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远古的光与影的发现,到对图腾的崇拜;从岩画、彩陶、砖刻等原始艺术,到皮影艺术的雏形,向读者系统展示了皮影艺术诞生、发展的精彩画卷,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皮影艺术集成,体现了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