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活态传承现状的分析,明确了目前活态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廓清了从“非遗”保护视角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及其活态传承的认识。通过辨析各组成要素对传承系统运行的影响,明晰了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阐明从业者素质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作用系整体是各要素产生作用的焦点,据此提出构建有效活态传承机制的策略。本书适合艺术类院校师生及相关研究者使用。
本书以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获奖作品为主要出版内容,融合近年来外的剪纸名品,是一部剪纸艺术作品系统展示的图册。 《中外剪纸精品》入选作品中:一部分是从“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 获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参加本届展览评选的中外作品有2000多件,共评出终身成就奖(68岁以上的作者)16名、金奖30名、银奖50名、铜奖90名、奖290名(包括大学生)、杰出外国剪纸艺术家15名。另一部分是中外剪纸名家大师代表作。所选作品宁少不滥,以精为准。其中,有民间的,也有专业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意象的,也有具象的。可以说,这是代表高水平的剪纸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出各国剪纸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大漆之光——乔十光八十艺术回顾》展示了我国老一代漆画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八十年中的艺术成就。作品包含漆画、水粉画、水墨画、速写、书法等作品100余幅,这些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展示了乔十光的艺术历程和成就,尤其是他在漆画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在堪称一绝的中国民间工艺——苗族刺绣所蕴涵的众多文化意义中,纪录和铭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断迁徙的精神途中,花开花落的鱼跃鸢飞,大自然无限丰富的形态,无往而不成为苗族先人表达思想的媒介,本书的创作来自这种表达的冲动,但创作的过程却力不从心,先人的智慧令子孙们渴望而不及,好在有众多的图片为本书提供了文字所不能描述的直观形象。最终,本书所表达的只是几个片段,称之为“解读”实在有点汗颜,但是如果读者能从中或“点”或“线”或“面”地有所拾遗,找到些谜底,我们也就非常高兴了。当然,繁杂之中的疏漏和谬误是避免不了的,还望大方之家一一指证。
《中国竹器》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共有4卷。《中国竹器·地域竹器(第4卷)》为《中国竹器》中的第四卷。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文化和习俗不尽相同,因而呈现的竹器也有所不同。《中国竹器·地域竹器(第4卷)》主要介绍和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竹器(所选竹器均以仍在使用的竹器为主),共介绍了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贵州、重庆、四川、广西、广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河南、陕西、海南、西藏、台湾等竹产区的代表性竹器,同时介绍了北京、天津、山东等非竹产区的竹器,并对每个地域竹器的主要种类、特点、特色等进行了概括的说明。本卷使用的图片有2500余幅。
中国现代文明年轻的身影,已经几次向他传统的母亲挥手告别,当远行中受挫折,又折回去向母亲求助。 气喘吁吁跑了多少冤枉路?今天,起步在新世纪,我们又要远行——壮土地去不复还。好好地打点行装,想一想:在我们的旧家当里,有什么值得我们带在将奔赴的前途之中呢?
提及制壶,世人皆知宜兴紫砂壶。其实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材料,广东潮州地区的手拉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可说是埋藏了300多年的国宝。《遇见手拉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的历史、材料、工艺、艺术性入手,重点推介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艺术风格、审美观及代表作品,同时介绍了潮州工夫茶和冲泡技艺。书中配有多幅图片,展现潮州手拉壶之美,极具鉴赏及参考价值。
本卷主要介绍陶瓷无机聚合物的制备、仿生工艺、烧结与热压烧结、液相烧结、玻璃化、热等静压、烧结体的显微结构及其表征、精加工、连接、梯度功能材料及金刚石的气相合成及其应用。 本卷可供材料科学、合金、电子、生物、物理等研究、教学及生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阅读、参考。
中国民间剪纸,是以中国亿万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它的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造型特征烈。它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此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急速地向商品经济转型,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民间剪纸艺术也濒临消亡的紧急状态,亟待抢救保护。现在,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对人类无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