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经》是一部有关古代建筑家具设计的著作,大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与那些官修著作不同,《鲁班经》出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内容也十分繁杂,既有与建筑家具设计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择日择址的堪舆风水。其中很多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继承,也有一些内容是当时匠人的创造。可以说,《鲁班经》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工匠智慧光芒的著作。 《鲁班经图说》在原《鲁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点校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三百余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全新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凭依。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 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本书立足于设计学科实用性为上的原则,以现有园林遗存为对象,将其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以逆向还原的逻辑进行解读;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本书作者为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玛丽 艾伦 米勒,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玛雅文明中的建筑、雕塑、宫殿、法院、彩绘容器、壁画、书籍等。同时,作者利用破译的玛雅文字,为玛雅艺术提供了新的解释。
近代的中国,住宅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向往,住宅的设计正是人们浓缩的幸福定义。中国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代表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一个个案例,会看到中国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会看到中国人身份的更加认同,会看到中国人逐渐升华的精神追求.......我们正是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尽可能地展现中国住宅设计的真实样貌,以此来全面的展现中国的生活。本书主要以中国当代住宅室内设计水平分析为出发点,从此领域较先进的思想展现、成果分析和成果展示三个方面入手,细致详尽地展现中国别墅室内设计的风采。
本书由设计界具有领导地位的A级作者戴维 艾里编著,收录世界上极具才华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工作室的品牌设计作品。以一个公司一个案例分析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品牌设计的过程:如何准备简报,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品牌策略,如何激发创意,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如何与客户达成共识,制作设计指南,并确保未来设计能够顺利落地实施。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关于设计思考和品牌开发的全过程,这里包括有趣的设计过程,也有他们踩过的坑,他们将自己公司的经营经验、设计经验无私地分享,希望对品牌设计行业同仁有所帮助。而且每个案例末尾都设有一个简要的概括,作为干货总结。
“乌有园”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两个方面,内容以建筑为主,也关注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相关领域的新进展。由金秋野和王欣担任学术主持,采取约稿方式,邀请外相关领域学者撰写文章。《观想与兴造/乌有园·第3辑》为第三辑。
《黄连·》是一部关于满汉家族历史故事的中篇小说集。作者叶广芩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贵族大家庭──她的父亲姓叶赫那拉氏,老祖宗入关后即被清廷安置在北京东城居住,世代为官,直至清亡。叶广芩出生于1948年,自然未能亲眼目睹这一家族从晚清至民国由盛至衰的过程,也没有过深地被满族贵族文化所熏染,但这一生活和文化对她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 《状元媒》的连哄带骗“巧撮合”,促成了生在北京贫民区南营房的母亲和有着“镇国将军”从一品头衔的父亲阴差阳错的婚姻。父亲一生有三个太太和一个心爱的女人;十四个儿女和一个不是自己的却爱惜不已的儿子。整本书如一棵茂盛的大树,它们枝桠丰实、各有华彩,一个个家族故事、人物,在特定的历史岁月中沉甸甸,大悲大喜,各从命运造化的安置,独自完成了每一个人的华美登场和谢幕。也
阿布辛贝勒、吴哥窟、佩特拉:我们站在古人修建的雄伟建筑前顶礼膜拜,不禁想了解是谁、为了什么目的建造这些建筑。古人用手工制作的极其简陋的工具修建了如此宏伟的建筑,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如此大量的建材是怎样运到工地?巨大的石材又是怎样立起来的?修建这些建筑需要花多少年、动用了多少人力?《世界古代70大奇迹》旨在回答这些问题。它研究古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向不借助现代技术就创造出壮美建筑的建造者们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致以敬意。
本套汇编丛书《古典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是欧洲建筑师及雕塑家 Raguenet 历经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游历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精心挑选并编纂的一套古典建筑与雕塑手绘图片资料合集。收录了从公元 10 世纪以前至 20 世纪初的不同风格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雕塑作品,介绍了埃及、印度、希腊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雕塑风格。内容详尽,分类详细,从宏大的城堡、闻名的雕塑作品,到窗饰、门柱等细节的内部装饰。这些画作大都出自各个时代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塑家,绘画精美,表现力丰富,真实记录了 20 世纪以前大量珍贵而杰出的艺术作品。本套汇编按照不同种类的英文名称首字母顺序排列,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古典建筑雕塑艺术的百科辞典,为当代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甚至考古学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本套汇编丛书的第
郭黛姮、贺艳*的恶《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研究(3)(精)》介绍:样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机构,其所遗存的两万多张图纸已经于2007年6月2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其中属于圆明园者总共不过两下多张,从这仅存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看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清代的建筑史,还有清代的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帝王通过 建筑 这个载体所表达的治围方略、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
郭黛姮、贺艳*的这本《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研究(1)》通过文献史料与图纸的相互释义,结合造园史、建筑史从宏观视角对现有图样进行总体解读。其中包括对样式房的剖析,对清代官式建筑的营造系统研究,样式雷与样式房的关系研究,圆明园样式房图样保存状况,样式房遗图所反映的圆明园造园变迁史,还论述了在遗图中所反映的圆明园造同艺术特点、建筑工程技术做法特点,以及遗图所反映的圆明园建筑室内装修艺术,清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法则等。这些东西与已知的清代建筑艺术技术史、园林兴造史多有不同,一方面可以显示使用者与园林景区设置、园林建筑格局、建筑内部空间构成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表明清代建筑技术并非处于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而是仍然在发展,特别是在建筑室内装修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清代建筑